紐約的氣味 - 邁克(文化浪人)

紐約的氣味 - 邁克(文化浪人)

新店在中環開張,訓練有素的售貨小姐除了熱衷介紹產品,還不厭其煩追溯總店的悠久歷史。我因為由該店用紅蓋條的咸豐年就已經開始進貢,所以倚老賣老,以為自己吃鹽多過人家吃飯,沒有用心聽。並且連基本禮貌也不顧,順手拿起擺在櫃面的宣傳單張,旁若無人翻看起來。
繞着一棵梨樹大做文章,說十七世紀中由新阿姆斯特丹市長親手種植在當時的私人莊園,後來城市易主,改名紐約,那棵前朝古樹沒有移動,位置卻不偏不倚立在現在的第三大道和第十三街交界。十九世紀中Kiehl's創業,店舖剛好座落在梨樹陰下,叨了先人的光──梨和離同音,它倒是不離不棄,隔了一百多年還記得搬出來當趣聞。
咦,怎麼從來沒留意過有這麼一件古董?遠在香港的售貨員顯然不曾到老東家的發跡地考察,但功課準備得十足,娓娓道來:「原本的一棵多年前被車撞倒了,現在這棵是新種的。」可是現在這棵,印象中也沒有見過。「你最後一次去紐約是幾時的事?」二零零一年七月。「這就對了,新樹是零三年才種的。」

怪不得。九一一後再不曾造訪,就像六四後的十多年不願意去北京,出於不忍心打擾一座城市莫大的哀傷。無能為力,唯有讓時間悄悄撫平傷口,缺席是一種悼念。
那時去紐約,光顧Kiehl's是必然節目,而且總是第一天馬上就去。他們向有不賣廣告的宗旨,廣告經費用在派發樣品,試用勝於雄辯,好不好、合不合適,讓顧客自己作判斷。非常慷慨,幾乎有求必應,遇上特別落力的售貨員,簡直是善意的咄咄逼人。樣品帶回旅館,既有各類洗潔水,也有面霜潤膚劑,整個人散發乾淨清新的氣味。淡淡的,有點像嬰兒用品,不帶時下一般名牌產品的攻擊性。下意識把那股芬芳入了紐約數,不論是炎夏還是寒冬,或者明媚的春天和爽朗的秋天,它都是體面的代表。
住在第十一街一家小旅館,與Kiehl's數街之隔,臨走又再光顧,試過合用的一一買下來,把紐約帶回家去。有一次時間計算失準,結果寧願不吃午飯也要去,匆匆忙忙奔跑回旅館拿行李趕往機場。分店愈開愈多,紐約始終只有一個。是的,甚麼時候應該抽出時間,去看看那株梨樹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