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永樂 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專科醫生
禽流感疫潮淹至,全港如臨大敵。舉凡能與「流感」二字扯上半點關係的,無不呈現供應緊張,甚至坐地起價。
預防人類流感的疫苗(下稱「流感針」),雖對預防禽流感全無作用,但在今年十月下旬,已賣至斷市。以為打了流感針便可預防禽流感的市民,惶惶不可終日。
面對群眾壓力,衞生署副署長梁挺雄於十一月十九日重申:「並非每位市民都有需要打流感針,加上流感高峯期為一至三月,呼籲市民毋須急於打流感針。」梁署長似乎已忘記了自己在十月初,曾以衞生署代表身份,聯同醫管局高層及醫生工會諸君出席一個由醫生組織主辦的防流感「打針騷」,齊聲呼籲市民打流感針,並在眾多媒介攝影機前,與各醫學界「頭面」人物,捲起衣袖接受注射。
醫生促銷行動
梁署長前言不對後語,主因是沒有弄清楚「打針騷」是為照顧醫生利益的促銷行動,或是保障市民健康的公共衞生行動。
誠如署長所言,香港的流感高峯期在每年一至三月開始,延續至八月。若打流感針目的是為此準備,於十二月注射也不遲。況且年老體弱者在打針後,保護能力可能只有數月;若他們在十月便打針,至明年高峯期時,疫苗的保護能力已開始減弱,遑論至明年八月。
醫學界諸君為何在十月初便催促市民打流感針?
每年供應北半球的流感針在九月份出廠,主要配合北半球溫帶地區由十一月至翌年二月的流感高峯期。香港的流感高峯期雖遲來兩個月,但亦於九月獲供應疫苗。獲供應疫苗並不等於需要立刻推廣和注射。香港的獨特情況是,到港疫苗大部份(約七十五萬針)被分發至私家醫生診所。疫苗既已放在雪櫃內,醫生又豈會放過為病人打針之理?況且,若甲醫生自命清高,囑咐顧客在年尾才來打針,他們隨時會流失到乙醫生那裏。於是,打針變成賣月餅一樣,「行船先解纜,月餅我賣先」,執輸行頭慘過敗家。
組織互相指摘
醫生工會、醫生組織諸君面對選民壓力,硬將不合理的行為合理化,以教育市民打流感針為名,提早「吹雞」,方便會員向市民推介流感針。既有醫生組織呼籲,市民豈有質疑之理?結果造成流感針十月斷市的鬧劇!
醫生預訂的流感針絕早沽清,本應皆大歡喜;但原來部份醫生冷不防十月有「促銷大計」,錯過落單訂貨,在大旺市中沒分到半杯羹。於是部份業界指有人「內幕交易」,在推出「打針騷」前大量入貨,盡享漁利。組織領袖於是將矛頭直指藥商,說藥商只顧商業利益,保守估算疫苗銷量,罔顧公眾利益云云。
打流感針的最大作用是保護高危群,減低他們因患流感而出現嚴重症狀;甚或死亡。一般身體健康、年輕力壯者,因患流感而出現嚴重症狀,甚至死亡機會甚低,所以不是社群中最需要受保護的人。
胡亂促銷、甚至有意無意發放錯誤訊息,只會令大量身壯力健、又有經濟能力者蜂擁打針,令真正年老體弱,慢手慢腳,經濟能力稍遜的人打針無門。這是最壞的公共衞生效果。
訂明打針月份
醫生組織的「打針騷」徹頭徹尾是促銷行動,為何衞生署及醫管局等公職人員公然參加?未知此舉是否已獲大當家周一嶽局長首肯,為營造公私醫療大團結?一眾官、醫可有考慮這有「利益輸送」之嫌?
為免鬧劇重演,筆者建議:一、政府明確訂明港人最適合打流感針的月份為每年十一月及十二月;二、疫苗供應商把疫苗供應延遲一個月,並分階段向各醫療機構提供:十月下旬先向公營機構提供,以便在十一月為最高危人士注射;十一月下旬向私營機構提供;三、政府應檢討與私營醫療機構合作模式,嚴禁有利益輸送之嫌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