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與巴士公司達成的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漂亮的優惠外衣,拆穿了,原來只不過是一個「預繳搵笨」方案。目前公共事業的偏高收費,在壟斷或寡頭壟斷的經營下,備受消費者質疑,尤其兩家電力公司,專營權將於08年屆滿,降低兩電13.5%准許利潤水平,已是市民的共識。
在目前監管計劃下,兩電透過股東資金,增加發電廠固定資產的投資,取得1.5%的額外利潤,這樣一來,電力公司傾向動輒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盡取利潤。過去幾年,香港經濟不景,並陷入通縮,但兩家電力公司的邊際利潤率仍高逾30%水平,淨利潤動輒數十億元,難怪市民要求兩電降低電費之聲,此起彼落。
由於電力行業帶有自然壟斷的性質,發電與輸配電密切相關。電力輸送更是一種資本密集的投資活動,沉澱成本很大(無法收回),若果一個城市重複設置電纜,就會造成浪費。因此,發電和輸電往往採用「垂直一體化」的企業模式進行生產。如今在開放競爭的大趨勢下,打破垂直一體化的經營,或索性促使兩電聯網,利用規模經濟的效果,降低輸電成本,是可以考慮的長遠方案。雖然有反對者認為,當中涉及網絡的管理和兩電的再投資配合,而且還有企業資產的私有產權問題,所以開放電力市場並不容易,但這些問題顯然可以透過制度和合約安排解決,不足以阻礙引入競爭的長遠目標。
打破「垂直一體化」的壟斷結構
事實上,在很多市場上,競爭可以代替監管。根據加州開放電力市場的經驗,在電力批發市場引入競爭,同時讓零售價格根據批發市場的價格變化,有一個調整的機制,只要上游批發市場有充份競爭,零售市場的價格自然會下降。看深一層,市場之所以存在監管,往往是因為相關的行業或企業,在當初缺乏有效競爭。目前,兩家電力公司的專營權快將屆滿,政府必須有開放電力市場的長遠計劃,並且在新的專營權續約中,首先降低兩電的利潤水平至個位數水平。
兩電各自在港島及九龍壟斷經營,而且每年更有13.5%的利潤保證,實在並不合理.這種有礙引入競爭的監管結構,遲早需要打破!
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