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並非擁有科技股的適當時機。當一些周期性工業和服務復甦、資源及高息股又大幅上升之際,高科技股的回報顯得微薄。根據摩根士丹利全球指數,截至上月的過去兩年,全球股市以美元計累積上升了29.48%,以科技股為主的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回報只有11.49%,而全球科技股就更加不濟。據Datastream的資料顯示,全球電腦軟件業股份的回報僅為2.03%,科技硬件股更只微升了0.28%。
科技股回報乏善可陳,其實有大條道理。這類指數往往以大公司為主,而大公司一向缺乏彈性,難以對市場的急劇轉變作出對應,增長的空間亦相對較小。硬件股方面,戴爾電腦(DellComputer)憑藉其低成本經銷模式,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曾是絕佳的增長傳奇故事。可惜,戴爾在節流方面雖成績斐然,但在提升效率方面卻乏善可陳。
避開大型指數股
整體而言,美國大型硬件公司紛紛將業務移師亞洲,但他們卻缺乏本土企業所擁有的地利及政治背景,這解釋了為何台灣公司近年有力威脅美國大型硬件公司,而南韓三星(Samsung)得以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公司,令新力(SONY)這些消費電子產品的老行尊亦黯然失色。
即使在軟件方面,在全球指數中舉足輕重的美國大公司亦在掙扎求存,因為這些公司的經營模式正被自己有份推動的科技改革所侵蝕。以甲骨文為例,採用甲骨文系統的新客戶必須大規模提升軟件,原有軟件被淘汰之餘,更要聘用費用昂貴的顧問和服務公司。但隨着新加入對手利用互聯網作為分銷手段,軟件業正面臨劇變,以專攻客戶關係管理(CRM)軟件的供應商Salesforce.com為例,其客戶毋須更改任何裝置,只須透過互聯網便可取得所需軟件,費用亦只是傳統CRM軟件的若干分之一。
既然利潤遠較前微薄,投資者日後如何才能夠透過科技股獲利呢?答案是避免沾手眾多大型指數成份股,轉而發掘一些具備特色和獨特概念的股份。畢竟,並非所有科技股都一無可取。譬如蘋果電腦於截至上月止的過去兩年,股價就大升4倍,而Google自2004年8月上市以來亦上升了2.7倍。
科技股當中應不乏優質選擇。先說硬件企業,蘋果電腦的iPod數碼音樂播放機甫推出便大受歡迎,迅速支配了MP3市場。由於已達致大規模生產所需的數量,可以節省生產成本,從而擴大潛在的市場規模。
視像遊戲潛質高
一個互聯網上更普遍的趨勢,就是傳統印刷媒體轉向網上的發展已告起飛。其中一個重要發展是大企業紛紛冒起,其中尤以Google、Yahoo、AOL及微軟(透過MSN)等4間公司主導地位更愈來愈明顯,真正的訂價能力亦因而提升,如MSN的24小時廣告費用便由4年前的不足5萬美元提高至100萬美元。通用汽車亦指出,有七成的準客戶是透過上網狩獵汽車,反映時代的轉變。
接着是視像遊戲。微軟和新力快將推出威力更強的新一代控制台,而美國Activision和ElectronicArts及法國Ubisoft等遊戲軟件開發商勢可受惠。這些開發商的盈利能力在早期或會因研製新遊戲軟件成本高昂而受到影響,但隨着控制台愈來愈先進,玩家感受良好,市場亦可望擴大。新力等製造商認為,長遠而言,控制台可成為每一家庭的娛樂中心,除了涵蓋所有視像娛樂外,更可透過無線傳送方式,將資料發放至居所內所有的屏幕。
3G服務有前途
最後是第三代流動電話(3G)的崛起,讓寬頻通訊可隨時隨地進行。現時仍未清楚哪些3G服務可以成為搖錢樹,但毫無疑問3G經營商需要先將客戶誘往成本昂貴的新網絡。和互聯網一樣,3G的新內容供應商將會有如雨後春筍。目前最受惠於3G的公司首推Qualcomm:該公司擁有3G科技主要環節的註冊專利,現在單是向大型流動電話生產商收取的專利費,已經盤滿缽滿。
投資於科技公司,風險一般會大於投資於有實業的工業股。科技公司往往歷史較短,而90年代末的熱潮相信未來數年亦不大可能重演。不過,投資者若肯採取多元化策略,並積極物色一些較具增長潛力的公司及行業,便不難獲得理想的回報。
JohnJay業務發展董事
本文乃作者的觀點及意見,故未必反映恆昇的內部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