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麵包的日子 - 吳靄儀

烤麵包的日子 - 吳靄儀

七十年代,在美國東岸留學的時候,學會了烤麵包。酵母、焗爐等材料和工具在香港少見,但在美國則十分普通。留學生的生活清貧而又缺乏消遣,做麵包漸漸變成嗜好,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夜闌人靜,簡約但寬敞的廚房教人舒暢,於是取出酵母,置小碗中與少許白糖調開,注入暖水,由它發酵,一邊量麵粉、混合幼鹽。麵粉量好,酵母已十分活躍發出泡沫滋長起來,正好和暖水、溶解的少許牛油和少許糖,注入麵粉中調和揉搓,逐漸搓成柔軟溫和細滑的麵糰,放入乾淨的大碗中,蓋上乾淨茶巾,待它靜靜發酵。這時可以坐下來看書、寫功課;到某個地步,麵糰發好了,揑成了要製的形狀,或圓、或長、或方,燒熱了焗爐,烤起來稻香焦香,麵包獨有的香氣瀰漫。此時功課時間也差不多了,天將曉,人欲倦,麵包擱在鐵架上攤涼,就是我安睡的時候了。

我的好朋友之中有一位愛烤麵包的男士。他住在英倫劍橋附近的一條村莊,不但烤製全部自己日常所吃的麵包,因為聞名遠近,不時還須多烤一些送贈知音。他的麵包風格與我所製的完全不同,我較愛皮脆內軟的鄉村白麵包和香甜的雞蛋提子辮子包。有時用全麥麵粉製麥包,換換口味。他則是歐陸款式的健康麵包,重身、粗糙、色近乎棕黑,頗有咬口,特別耐放。長途單車旅行最佳,他往往一瓶自己蜜蜂釀的蜂蜜、數瓶自製的洋葱蘋果茄丁醬、幾條麵包就孤身上路。烤麵包絕對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不是為在人前誇耀的技能。香港生活節奏和環境都不同,麵包也改吃茶餐廳的菠蘿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