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濟學:多張卡同時申請或難成功

生活經濟學:多張卡同時申請或難成功

自從正面信貸資料庫於今年6月全面開放以後,銀行及財務機構對查詢個人信貸紀錄報告的需求,有增無減,但普羅大眾對個人信貸的認識仍舊有限,除非有特別事情發生,否則一般市民未必會有查詢的意欲,更加不知道自己的信貸評級,往往受到某些原因影響。
林先生在個多月前,在街頭被某銀行的信用卡推廣吸引,即場申請及揀選禮物,一個月後卻收到該銀行的拒絕批核通知,他自覺信貸良好,從沒拖欠貸款,於是即時致電該銀行查詢被拒原因,職員卻提議他直接致電個人信貸資料庫查證;報告顯示,林先生屬「A級」良民,他至今仍未知被拒的真正原因。

拖欠貸款紀錄5年

想減少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消費者應避免在短期內申請多張信用卡或提交多份貸款申請,因每項申請,相關的機構便有權翻查申請人的信貸資料,被查的次數愈多,愈有可能拖累評級,影響貸款審批。
環聯資訊總裁袁嘉暉說:「被查的紀錄,會顯示在客戶個人的報告內,若於2至3個月內,多次申請信用卡或貸款,會被誤會為等錢用或訛騙機會較高,因此被拒的機會也愈大。」
此外,假若遺失身份證而被人盜用個人資料申請信用卡,即使事後發現報警,相關的拖欠還款紀錄,未必會在資料庫內被刪除,這也會影響到結果。另外,當然要盡量避免拖欠貸款,拖欠貸款逾60天,有關欠帳紀錄最長可於資料庫內保留5年,直接影響評級;即使於60日內全數還清,也有機會因放款人的疏忽,沒有即時通知資料庫刪除相關資料。

定期查閱自我保障

袁嘉暉指出,定期查閱個人信貸,若發現任何錯漏,也可即時查詢及更新,是保障自己的最好方法。他表示:「由於信貸紀錄良好也是個人資產,主動查閱個人信貸紀錄報告的申請日漸增加,截至今年10月,已有逾15000個客人自行申請,較去年同期增加32%。」
除了政府、銀行及財務公司等主要客戶外,個人客戶多為從事與保安或解款等相關行業,或者是能夠接觸大量個人資料的人士,當其個人財政狀況出現問題時,較容易在日常工作上受到金錢誘惑,有意從事以上行業的人士相信,如果能夠出示良好的個人信貸紀錄,獲聘的機會相對較大。
記者:丹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