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投資海外要知匯率風險

財來自有方:投資海外要知匯率風險

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在上周六展開了其中國之旅。對於布殊是次訪京,市場近日已頻頻傳出消息,指中國短期內將讓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作為送給布殊的大禮。人民幣滙價在過去一周顯著造好,上周五以8.0832的全日高位收市,1年期不交收合約折讓亦擴闊至3000點水平,反映市場預期人民幣滙價在1年後可升值至7.7840的水平。

受市場憧憬人民幣升值刺激,港股在過去數周表現不俗,恒生國企指數自10月底跌至4712點的低位後,上周五收5046點,共反彈了7%,當中尤以保險股的升幅最為明顯。
在投資方面,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同時獲取資本增值及滙率升值的回報,特別是近年投資者已開始把投資視野從本土股票市場擴闊至海外,透過基金作為他們投資外國(包括已發展國家及新興國家市場)的途徑。
由於海外投資在現代資產配置上所扮演的角色日漸重要,無可避免地投資者更要考慮當中涉及的滙價風險。投資前應該先問問自己,是否值得冒這個風險,以及投資回報是否足以補償箇中風險?這個問題的答案,不但會影響海外投資的部份,同時亦會影響投資組合的風險及回報。

造成財富轉移
我們可先從貨幣市場投資的基本中,看看滙率風險的重要性。滙率是指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滙率變化也就是一種貨幣價值減少與另一種貨幣價值上升的關係。舉例說,日本於1949年至1971年的22年間,一直採用1美元兌360日圓的固定滙率,而目前1美元兌約119日圓,反映期內日圓升值但美元則貶值了。因此,外滙交易可算是是「零和遊戲」,更準確地說,是「財富轉移」。

影響投資回報

事實上,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滙率自1972年被廢除後,普遍國家轉用浮動滙率制度,因而擴大了各種貨幣的上落波幅。對所有國際投資者來說,外滙市場的風險大大提高。隨着更多資金投入外滙市場,滙價波幅亦日益擴大,促使財富轉移的規模愈來愈大。
以截至2005年11月18日,歐洲股票本年的表現為例,基本上,歐洲主要股市年內均持續上升,其中法蘭克福DAX指數錄得19%升幅、巴黎CAC40指數上升17%、倫敦富時100指數上升13%。但由於歐元兌美元其間錄得約9-10%的跌幅,對投資者來說,把投資歐洲股票所得兌換為美元後,回報便大打折扣了。同樣情況亦出現於日本市場投資者身上。儘管日股已升上5年高位,但在日圓兌美元下挫13%的情況下,投資日股的回報足足少了一半。
當然,長線來看(即20至25年),滙率走勢未必對投資組合回報有很大的影響,但若然投資時期縮短了,就是另一回事,滙率走勢將大大增加了投資海外的風險或收益,因此讀者在投資海外市場時,絕不能忽視這項因素。

對應策略有二

讀者可以選擇的,是自行處理滙率風險,即透過買賣外滙及市場上的衍生工具,對沖部份投資項目的滙率風險。有部份對外滙走勢素有研究的投資者更會採用積極管理的態度,透過持有外滙長、短倉,以反映自己對外滙走勢的看法,期望同時從投資項目的資本升值及滙率中獲取回報。然而,這將會進一步增加投資組合的風險,事關市場上根本沒有人能永遠看準外滙走勢。即使股神畢非特今年也因為看錯美元走勢而蒙受損失。由此可見,外滙買賣涉及很專門的學問,讀者須懂得分析當地市場的經濟狀況、利率及貨幣政策等。與此同時,這些做法也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
另一個選擇就是讓投資組合採取多元化的策略。意思是,在建立投資組合時,已考慮到滙率風險的問題,並透過資產配置的方法控制風險。除了以港元計價的投資項目外,讀者還可選擇投資於以美元及其他貨幣計價的投資項目上。當美元價值下跌時,則其他用歐元、日圓等貨幣計價的資產價值會上升,反之亦然。做法的好處是毋須時刻留意外滙走勢、毋須對外滙走勢有任何的猜測,亦毋須承擔昂貴的交易成本,便能達致減低投資組合滙率風險的效果。對散戶投資者來說,這一選擇反而更為可取。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