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森 時事評論員
曾蔭權結束韓國之行,回港前對記者說,支持與反對政改方案的港人,比例是二比一。相信曾特首已把這個重要訊息,明確告之同在韓國訪問的國家主席胡錦濤。既然方案得到大多數港人支持,怪不得聽到港人決定十二月四日上街,胡主席表現從容。
民情急劇變化
曾特首的數據出自何處?他沒有表明。政改五號報告書刊載理工大學的民調結果,贊成與反對政改方案的,約是二與一之比。但民調是在政改方案公布前做的,市民沒有分毫的討論消化,只憑印象回應,若曾先生引述的數據,是來自此次民調,他便是謊報軍情,誤導主席,造成中央對港情勢的誤判。
幾個星期下來,民情起了急劇變化,特別是七十八歲老先生近乎悲鳴的提問:「告訴我,我會看見普選的一天嗎?」說到不少人心坎裏。政府把塞進區議員的間接選舉說成是民主進步,是偷天換日,把政改路線圖時間表放在如墟市一樣的策發會討論,是緩兵之計。拒絕接受政改方案的人數日漸增多,近期調查顯示,要求普選時間表的市民高達六成五,要求二○一二年雙普選的港人,更高達七成。
政府由誰授權?
有些人說,我們今天不是生活得很好嗎?普選只是nicetohave,不是needtohave。民主並不抽象,實際上與我們每天的生活及「荷包」息息相關。
巴士票價「可加可減」帶來綑綁式預繳車費,民情大嘩,廖秀冬局長說「始料不及」。如果我們這個政府是普選產生的,她與巴士公司談判,又有「專營權」這張皇牌在手,她會對民情「始料不及」嗎?她一定會先考慮民眾的福祉和利益,傾盡全力與巴士公司談判。但她沒有,因為政府不是由人民授權的,而是由財團及其屬下組成的選委會選出來的,無論選委會人數是八百還是千六,甚至更多,為財團利益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又例如嘉亨灣事件,這早已不是第一遭了,但為何政府官員上上下下,明知地契合約漏洞百出,官員酌情權之大幾無制衡,都聽之任之,沒有一個挺身指正,謀求改進。答案非常簡單,地產財團和替他們打工的,都是行政長官的選民,得罪他們,不擔心吃不完兜着走嗎?政府不是人民授權的,而是由地產帝國和他們的附庸逐票逐票授權的,連行政長官都要買他們怕,下面的官,哪個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做個太平官不是更好嗎?
爭取完善制度
如此這般,我們納稅人辛苦進貢的血汗錢,都像黃河水一樣流向地產財團的口袋裏。一天沒有普選,這種「結構性官商勾結、制度性利益輸送」的惡性事件,是不會消失的,只會愈演愈烈。
十二月四日上街,不是泛民主派的事。我們要爭取普選,爭取一個更完善的制度,才能保住我們的福祉,才能保住自己的血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