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捷生雜文:民心易失 家書難寄

孔捷生雜文:民心易失 家書難寄

曾蔭權之加冕特首,頗有點像趙匡胤宿醉醒來突然黃袍加身,後周遂亡,五代十國結束了;至於董建華下野,則如周恭帝柴宗訓被廢黜;而頑強抗爭、民主倒董的香港公民社會,也好比陳橋驛推翻後周的嘩變將士,正是他們的手改寫了歷史。
曾特首民望一時居高不下,其實是拜董建華冗長的七年弊政所賜,枯木逢春,民心思變,曾蔭權擁有了推動政經改革的強力後援。且看曾氏新政如何回報香港——港府立例,前任特首可授「終身職銜」,享有諸多特權、禮遇和福利。聽去甚似北宋趙家王朝賜予後周廢帝柴氏宗室以「丹書鐵券」,終身免賦、免刑、免死,還可以封地食邑(周恭帝被廢後封為鄭王)。而面對歷劫七年、如大旱望雲霓般渴求民主的香港市民則虛與委蛇,港府政改方案宛如太極推手,兩儀四象八卦,掌式繁複綿密,而身法卻似蟻步蝸行。
港人未始不曉得橫亙眼前的那座王屋山就是中央的「黨意志」,《基本法》規定可以起步的○七、○八雙普選,已然無望,但港人尚不墮愚公移山之志,他們的訴求只在於要求政改方案列明普選時間表,是本世紀二十年代也罷,三十年代也罷,只須把它鑄在法律銅鼎之上,然後「照本子辦事」。

曾蔭權的《香港家書》卻是用「智叟」的口吻勸喻「愚公」:根據他和中央打交道的經驗,「用強硬威迫手段,只能適得其反。」豈不知回歸八年,誰在用強硬威迫手段打壓香港的法治、政改和民意?曾特首有義務向中央如實轉達香港人民的民主訴求,而釜山曾胡會兩人排排坐相見歡,曾蔭權又拉又拍——拉着胡的手不放,「愛不釋手」之餘還要拍上幾拍,好給胡主席舒筋活絡,行氣活血,然後轉頭告訴香港人,胡主席「好從容」,「好了解」,「好清楚」。
細品曾蔭權《香港家書》之委婉加委曲,識者並非聽不出來,然而那是曾氏「揮劍自宮」,與人無尤。其實對行政長官而言,民主普選才是真正的「丹書鐵券」,且看董建華之黯淡收場,即便全忠亦不能全節,中央說換馬便換了,人治之邦,安有善果?
卻說後周宗室柴氏,終不能憑御賜丹書鐵券保得子孫平安,後來柴氏一脈逃到福州的瘴癘之地避禍,易姓埋名,改姓林。說不定,藏有《葵花寶典》的福州林家就是柴氏後裔,殊不知「林平之」忍辱負重,揮劍自宮,終被「岳不群」玩弄於股掌之上。
以董為鑒,曾猶重蹈。既然曾特首要做「智叟」,那麼港人就來做「愚公」吧。十二月四日,讓我們的意志和呼聲使全世界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