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星期前某報章報道港交所高層人士向公眾表示創業板的問題毋須過份擔心,因為創業板成交量佔總體市場成交量不足1%!這無疑與年初時表揚創業板催生Tom集團這樣優質公司的說法迥異,不管是「皇帝的新衣」,或「鴕鳥政策」,創業板的改革怕將仿效政改方案:先諮詢,後檢討,再諮詢,再檢討……
創業板已失去集資能力,對於政府及港交所高層,確已不值得多傷腦筋,但對於在過去5年投入300多億資金的一眾股民而言,確是一件不太快樂的回憶。從經營公司的原則而言,對於非主業或不斷萎縮的業務,最正確的做法是盡快出售或關閉,就讓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天馬行空為創業板提出一些改革建議。
出售創業板。既然港交所管理層已無閒處理創業板事務,倒不如直接將之出售予私人機構。私人公司講回報,重效率,必會將創業板起死回生,說不定數年後創業板將成為另一個亞洲金融市場。怕有監管問題?我們不是有一個世界級水平的證監會嗎?就讓創業板自行與證監會制訂監管規則好了。出售創業板要修改法律嗎?我們連特首任期都可修改,區區一條金融法例又何須擔心呢!
私有化創業板。若擔心創業板出售給私人機構後表現太好而令一眾高層丟臉,可考慮將它全盤私有化。目前主板長期停牌公司超過50家,復牌無期,小股民血本無歸,港交所大可網開一面,如任何一家停牌公司願意以現金私有化兩家創業板公司,便可無條件復牌,這樣可令一眾創業板小股民鬆綁,對長期停牌的公司而言,復牌有望而成本有限。這樣措施一旦實行,加上符合轉主板公司,兩年內創業板公司大幅減少,剩下只是10多間面臨清盤的公司,至此,創業板可宣布壽終正寢,一眾小股民亦可有所回報,實為雙贏局面!
古文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