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 - 蔡瀾

翻身 - 蔡瀾

婚禮上的菜,沒有吃頭。卻見熄了燈,一排排的侍者捧着裝電池,點亮了眼睛的乳豬出來。大量製作,好不到哪裏去。

姪兒蔡寧也從美國趕來,我叫他別吃太多,留肚去消夜。
好歹等到婚禮完畢,拉着他到舊羽球場隔壁的「肥仔榮」吃炒麵。
「你爸爸和這家店的老闆肥仔榮感情最好。」我向蔡寧說。
哥哥蔡丹去世,一眨眼也已經是六年了,帶他兒子來吃麵,一方面東西好,一方面讓他懷舊一番。
這家人炒得最好的是伊麵,味道是獨特的,配料並不多,只有些魷魚片、雞肝和兩三尾小蝦,但湯汁熬進麵條裏去,功夫一流。
等麵上桌之前,侍者奉上一點豬油渣,炸得香脆無比,用來送啤酒,仙人食物也。
還有一個特點,外賣時是以棕櫚的軟葉來包,堅持不肯用塑膠盒子,數十年不變,我們有時在家打台灣麻將,也叫年輕的一輩打包回來消夜,麵條給葉子的香味燜了一燜,更是出色,總有吃不夠的感覺。
但是,欣賞這種古早味的人愈來愈少,許多年輕人還不知道「肥仔榮」在哪裏,隨便在附近吃個炒伊麵,以為就是地道的。
翌日走過一家店,寫着:福南街著名牛肉粿條,還用英文括弧(Since1921)。即刻衝進去試,老店我小時常去,海南牛肉河粉分生肉和煮肉兩種,前者灼得剛好,後者煮得爛熟,湯都香濃,味道念念不忘。
說是最多人叫的,店裏先給我一碗乾牛河,用茨粉攪得一塌糊塗,鋪一團醬在麵上,是店裏創新食物,吃了一口就放下,要求原汁原味的湯牛河,但完全不對味。
老店主已去世,做給我吃的是他的媳婦,我走出來時向她說:「要是你爺爺有靈,一定翻三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