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之後,每次出門「外訪」談香港,都遭受到或大或小的壓力,李柱銘那麼國際矚目的民主代表所受的壓力最大,像我這樣的人次之,只不過估量我的影響力較小而已。事實上,香港是個國際城市,任何重大發展都有國際意義,而香港一旦失去了這種意義,就會淪為二等城市,對香港不見得有好處。董建華在任八年,戰戰兢兢,除了跟在國家領導人尾後,不大願意在國際露臉,香港的國際地位也迅速下降,直至○三年七一遊行,才忽然平地一聲雷爆出國際熒幕。
這次民主派議員到歐盟、美國訪問,中央對應否施壓、壓力大小,略見猶疑,因為任何攻擊都會自相矛盾。不但胡錦濤、溫家寶僕僕風塵,周遊列國,特區的行政長官,也煲呔一度,紛紛遊說魏齊,推銷政府的政改方案,還「轉口內銷」,把外國政要的所謂「支持」,作為方案得到認可的根據,反過來向香港人推銷。假如批評議員外訪的理由是政改方案與外國人無關,那麼對於特首的作為,又何以自圓其說?
經驗中,外國議會及傳媒,一般對港府官員推銷的「產品」持保留態度,樂於聽聽另一方的聲音再自行判斷;人大釋法如此,二十三條立法如此,特首和立法會選舉以至政改方案都如此。豈有只聽單方面宣傳之理?更何況曾蔭權的訊息混亂,究竟是香港人不再要民主,還是中央不允許?香港民主運動成熟了,後繼有人,不獨「元老」,還有新血,不獨勇敢鬭爭,還有力求溝通,但在民主路上一個目標,同一陣綫,讓人認識一下,只能令香港人更受國際尊重,有甚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