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時的巴士可加可減機制,終於出台,預繳回程車費仍有爭議,詳情有待最後決定,這項機制明年將影響巴士收益,而涉及專營權的港燈(006)與中電(002),未來的經營,亦將與機制有相似的限制。
巴士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明年開始實行,先行減價,主要是票價15元或以上減收15%,10元至14.90元則減5%,但首程需預繳回程車費,亦制訂可加可減的計算方程式,決定權仍在政府,整個機制的要點,是將回報率定為資產單位淨值9.7%,低於現行的13%。
目前經營巴士的,主要包括九巴控股(062)及新創建(659),後者的巴士貢獻對整體業績而言,比例不大,而九巴控股的主要盈利來自經營中的九巴及龍運巴士,可加可減機制對其影響頗大。
九巴受兩鐵的競爭,乘客已在減退,通縮消失以及油價上升,均使業績下跌,估計票價10以下的乘客佔70%,先行減價的可能損失,要看能否從預繳方面增加乘客多少而定,暫時不易估計,況且預繳車費仍待落實,若未能實行預繳車費相信損失是肯定。
九巴的專營權將於07年7月底屆滿,若可加可減方案實行,九巴將獲延續專營權9年11個月,九巴同意方案,相信不計較短期得失,而在於下一個專營期有所保障。當然,回報率較低,已無可避免,但調整票價有法可依,對經營較有預算,在目前的機制下,若需加價,儘管政府會同意,也難抵受輿論壓力,九巴面對目前的形勢,而且已投資於內地的巴士業,當無意效法中巴(026)的放棄巴士而轉營地產。
新機制利長遠經營
九巴控股中期業績下跌24%,下半年未受機制影響,相信業績仍在下跌,筆者曾懷疑其業績是否可以維持派息2.03元,而九巴潛在相當未來利潤,先行透支是可行之法。
11月公布出售一幢工業大廈予新地(016),成價1.06億元,獲利9060萬元(利潤相當於成本4.88倍),是荔枝角曼克頓山住宅外另一項收益,該住宅計劃於明年底完成,仍待開售。
近期九巴股價由8月的49.45元跌至41.90元,日來稍為上升,是新機制出台的壞消息證實,出現若干反彈,而勁力不足,此後的表現,相信機制的影響淡化,焦點再集中於物業市場的影響。
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