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醫藥:兒童先天元氣不固易有鼾症

認識中醫藥:兒童先天元氣不固易有鼾症

「鼾症」是指在熟睡後鼾聲過響,時時呼吸暫停而憋氣驚醒;在一夜七至八個小時的睡眠中,至少有三十次呼吸暫停,每次發作時空氣流通停止超過十秒以上,在七小時內累計呼吸暫停多於五分鐘,佔總睡眠時間百分之一點二。此症在中醫稱為鼾症,也就是近年來醫學界已相當關注的睡眠窒息症、睡眠呼吸暫停症。
在本人多年臨床治療中,經常有部份敏感體質幼兒的家長問:「我的孩子夜晚睡覺打鼻鼾很大聲,還磨牙;時時夢魘、多汗,這是為甚麼?」一般情況下兒童在入睡後發出輕微鼾聲是正常的;但如出現上述情況,就應考慮幾個可能性。一是扁桃體腫大,二是鼻咽部腺樣體(增殖體)腫大。
兒童期的扁桃體和增殖體在免疫和防衞抗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相對於成年人而言要肥大些;這情況尤其在一些先天秉賦過敏性體質的兒童身上更為明顯。

治療重固本培元

當這些兒童一旦出現鼻塞、流涕、咽喉腫痛、咳嗽等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炎症時;腫大的扁桃體和增殖體就一起堵塞口咽與鼻咽部造成「小兒鼾症」──兒童睡眠窒息綜合症。令這些兒童精神不振,白天嗜睡,張口呼吸,學習能力與精神不集中,發育不良。如不能及時治療,則影響內分泌系統的發育而變成體格瘦弱多病。
香港醫學界統計,在本港每一百名兒童中就約有五個是有輕重程度不等的睡眠時呼吸暫停的症狀,此症在兒童而言尚未有特效和針對性的非手術療法。
中醫理論認為幼兒先天秉賦不足,是屬「肺氣不足,腎氣不充」,傷風感冒與敏感症狀的頻密發作又屬先天元氣不固,易感外邪。治療時應時時顧護固本培元,健脾扶正。臨診時根據外感,正虛之緩急輕重採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分為發作期、緩解期、扶正期,三個不同病程階段辯證用藥。
撰文: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醫助理教授朱藹美博士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