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價機制生不逢時

票價機制生不逢時

呂漢光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上星期,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終於實現三年前許下的諾言,公布公共交通工具可加可減的票價機制,若一切順利,機制將於明年一月開始實施。巴士的票價會依據運輸業工資、通脹率、生產力等客觀數據作出調整,而票價最終的審批權還在特區政府手中。整體上,新機制的大方向正確,但香港剛擺脫五年的通縮期,現時才推出新機制,可謂生不逢時。

長遠影響票價

連日來的輿論,大多集中討論巴士長途線乘客,必須預繳回程車資才可享受減價百分之十五的優惠,甚麼「搵笨」、「名不副實」、「取巧」、「新不如舊」等批評如雪片飛來,筆者認為這些言論對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所作出的努力及成果,有欠公允。整個新機制中,筆者最留意的不是票價優惠,而是如何釐定巴士公司的合理回報率。
香港對公用事業的利潤管制計劃,慣常與固定資產淨值掛鈎,間接鼓勵經營者不斷作出不必要投資,從而提高利潤。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成功地說服巴士公司,更改利潤管制計劃,轉與巴士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掛鈎,新方法較能反映當時的經濟情況及業界的營運環境,而這次轉變對香港公用事業的利潤管制計劃,將會有深遠影響。

回報率可接受

另一方面,現時巴士公司的合理回報率,為固定資產平均值的百分之十三,若利潤超出這水平,巴士公司便要與乘客分享;局長透過推出新機制,把合理回報率大幅調低至百分之九點七,這個改變亦對巴士票價有直接而長遠影響。筆者沒有巴士公司的營運數據,但深信調低回報率有助減低票價。要知道,合理回報並非保證利潤,巴士公司的營運要承擔風險,風險當然較一般商業機構低,卻比電力公司高出許多,加上政府一向偏袒鐵路,巴士公司(特別是九龍巴士公司)過去數年靈活多變的經營手法,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有言論指百分之九點七的合理回報,仍然偏高,筆者卻持相反意見。首先,未來數年通脹是可以預期的,若扣除百分之三左右的通脹率及加上風險溢價,新的回報率是可以接受;若通脹率高逾百分之五,回報率可以視為偏低。我們要謹記,巴士公司是為股東爭取利潤的商業機構,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及平衡巴士公司的合理利益,市民應接受新的安排。
眾多批評中,最為市民所詬病的,是乘客必須預繳回程車資才可享受減價優惠,巴士公司作出以上要求,並不奇怪,而市場上,相類似的優惠形式亦十分普遍。若單程客也享有大幅折扣,當然最受歡迎;但在商言商,巴士公司願意提供的折扣恐怕會調低。事實上,即日乘搭相同巴士線往返的人,應佔大多數,他們應不介意預繳回程車資,來換取較大折扣。

跨出重要一步

因為各種原因,不能乘搭相同巴士線往返的乘客,巴士公司可以考慮擴大優惠範圍,這些乘客大多會即日往返相同地點,若減價優惠改以同組巴士線形式推出,例如,所有往返元朗的長途巴士線為一組,回程最多只須補回差價,乘客能享受優惠的機會便會提高,被「搵笨」的機會相應減少,巴士公司既可挽留乘客,亦不用被輿論責罵,一舉兩得。另一方面,每天要轉乘多程短途巴士線的乘客,筆者希望巴士公司能為他們提供優惠,如第四程半價等。
總括而言,新的票價機制,對香港公用事業管制模式,跨出重要一步,大幅調低巴士公司的合理利潤,對其他公用事業亦有指標作用。筆者與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有一面之緣,只要合情合理,她絕對會為市民爭取,至於票價優惠的細節,大可再磋商。輿論對她的批評實在不恰當。若新機制能趕及在通縮時推出,也許市民會報以掌聲,在通脹時推出新機制,只是生不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