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書局時發現台灣出版的書籍,十居其九都有導讀,無論是翻譯的、本土的、學術的,抑或消閒的。而寫導讀的人,不乏文壇知名人士、學術界人專材,又或者是工商界的重量級人物。有的書甚至有多個導讀!導讀之多,已有氾濫之勢。
翻看那些書,我不禁疑惑,內容真的難明到要找些專家來寫個導讀,闡述原作者的意念嗎?有的小說用大量隱喻寫成的,但導讀卻把它們逐一點破了,如果看完導讀才看內文,不是變得乏味了嗎?
還是,台灣人大都習慣看完雜誌寫的劇集撮要才看劇集,所以看書前也要先看過撮要,才有把握把小說看個明白?
亦可能是:學校要求學生寫很多讀書報告,看完全書才開始寫,時間實在不夠了,如果有導讀,便可以抄來交功課。出版社因應這項需求,所以作出配合。
甚至乎,由於原作的可讀性不夠,所以出點點潤筆費,請甚麼教授寫寫導讀,實行錦上添花,以提升其價值?
我覺得讀書有如玩一個尋寶遊戲,讀之前既不知道寶藏是甚麼,也不知道寶藏收在哪裏,到讀完書後才能體味出來的。不同的人看同一本書,當然會有不同的體會,縱使人人的體會都不一樣,亦不會生出很大的問題的,相反,這才是讀書給人的滿足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