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儲查理斯說,中國的高官像一群舊蠟像,如此富有文學感性的形容,乍聽令中國人為「領導人」的國際形象不無傷感,仔細玩味,卻又難不欣賞王儲的洞察力。
英國人對蠟像研究甚深,杜莎夫人就是倫敦蠟像館的名牌,造型神妙,蠟塑工巧。杜莎夫人卻是兩百多年前的法國人,在大革命之前,她在巴黎為法國王室造蠟像,革命爆發後,她天天坐在斷頭台下,等着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其他革命黨人被處死,跟着囚車到公墓,用石灰為頭顱打模,然後回家造人頭蠟像。後來,革命黨也追捕杜莎夫人,她逃亡到倫敦,開館授徒,技藝流傳下來。
蠟像院是個可怕的地方,不管燈火輝煌,蠟像是明星藝人,還是囚牢幽暗,蠟像是兇手人魔。杜莎夫人蠟像館內必有一座恐怖室,把兩百年來英國的殺人犯擇其惡昭者,製成蠟像供奉,因此許多年前有一部電影名叫蠟像院魔王,主演者名積皮連斯,長相很醜,不笑的時候,一張臉木無表情,真的像一具蠟像。不僅積皮連斯,英國恐怖片演員像基斯杜化李、彼德古城,一張臉孔都有點冷蠟屍餘的幽森之氣。
中國清末的高官薛福成,曾經出使英國,在倫敦參觀過所謂「蠟人館」,並有筆記誌其詳。蠟像是集解剖學、人類學和美術的手工製品,追求肌光骨均、眉精目亮生物學的細緻和準確,一分藝術,九分科學,是西洋肖像畫的立體創造。中國人造蠟像總是造不精,杭州的岳廟和大陸其他許多古蹟「景點」,喜歡擺幾尊文天祥孫中山之類的蠟像,卻又粗糙暗啞,「娘」味撲人,因為在中國美術史上,肖像畫不發達,對人的五官面容缺乏觀察,中國不是蒙娜麗莎的故鄉,中國人能在一隻雞蛋殼上畫滿一卷清明上河圖,造不好蠟像,各有各的優勢,就像議會民主和搭竹棚,各自幸勿強求,這個世界才富麗多采。
因為真正的蠟像,在中國的民間。黃土高原的老農,中南海的老革命家,還有砍頭時圍觀的層層百姓,千容萬臉,表情都是一樣的。半世紀以來,人面蠟像化,中國人不容笑,恩山仇海都壓抑在心頭。
比起雕塑,蠟像缺少生命靈氣,太不浪漫了,因此有許多蠟像的技師,千古只有一個米開朗基羅,但一具殘缺的雕塑,如維納斯女神,也勝過一座完美的蠟像,就像在大選失敗的彭定康,以及官升政協副主席的前特首,就像一段沒結果的孽緣,以及一段平凡但白頭到老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