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十一月九日馬友友在文化中心音樂廳獻藝,演奏巴哈的三首大提琴獨奏組曲,全場滿座,我坐在樓下M排,算是不錯的位置,但聽了三分鐘就覺得不對勁,怎麼大提琴的聲音這麼弱,而且聽不清楚!
又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音響問題;你的座位在前在後、在樓上或樓下,聽到的聲音大不相同,如在迷宮。
我不禁為馬友友叫屈,在這個毫無國際水準的大廳演奏巴哈,毋寧是自討沒趣,除了促進香港各界人士的社交和募款活動外,實在無大意義。巴哈這套登峯造極的作品,應該在一個音響效果極佳的小演奏廳演出(澳門的岡頂劇院如果音響不錯,也是一個適當的場地),否則根本與聽眾無法溝通,猶如對牛彈琴。那晚台下的聽眾,冠蓋雲集,包括不少來開會的內地文化高官,內中竟然有人在演奏時拍照!
早成了醜聞
文化中心音樂廳的音響問題,早已不是新聞,甚或成了醜聞。筆者並非第一個發難批評的人,音樂界不少專家早已批評過了。中文大學的文學院長羅炳良教授——也是知名的作曲家——是晚也在場,傾談之下,原來他和我的感覺相同。他還告訴我:至少五年前,他就曾以顧問身份建議文化中心聘請音響專家調整改進,他推薦的是一位國際著稱的音響顧問(AcousticConsultant)——JosephMyers先生,曾在世界各地一百多座音樂廳設計或改良音響,而這位先生也曾到過香港,並提出改善文化中心音響的具體計劃,認為音波擴散後消失得太快,樓上後排應鋪設回音板,但這計劃石沉大海,未見有關當局採納。
為甚麼?香港高官中不乏對音樂有修養的人士,為何對此不聞不問?每年政府以重金請來各行各業的顧問——如澳洲或英國來的「教育專家」——卻偏偏不願意花點錢改進音樂廳!?
噪音大都會
不錯,香港還有一間大會堂,音響較文化中心略佳,但座位不及文化中心多,何況像馬友友這種國際巨星和偶像來港演出,大會堂的座位絕對不夠。而且他又行色匆匆,不願多演一場,只奏了這六首巴哈組曲中的三首,令人聽來更不過癮,如果用香港人習慣的口腔文化作個比喻,就好像本來應該是六道菜的美食,只吃了三道,缺少前面兩道和最後一道,還有甚麼吃頭?
誠然,巴哈的音樂不能用食物來比較,但我卻偏偏又從食物聯想到香港各餐廳的噪音,早已到了震耳欲聾的地步,和朋友聚餐,必須大吵大叫才能彼此聽得到。在一個噪音充斥、人口密集的大都會,大家的耳朵都習慣了,文化中心音響設備的不足,也就見怪不怪。
也許有人認為我在吹毛求疵。如果噪音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在音樂廳中是否也只能聽噪音,或把音響擴大,把古典音樂變成流行曲?我不反對流行曲歌星的演唱會,把歌聲和肢體表現用各種樂器媒體擴大,那是另一種表演。
然而,當香港有一百個流行歌星後,是否也應該留下一點「人文空間」讓所有喜歡另類音樂的人有所歸屬?
心靈的歸屬
我對香港有很強的歸屬感,雖然我還不是道地的香港人。我衷心希望像我這樣的人,在香港能夠找到一個心靈可以歸宿的地方:除了校園和圖書館外,有人喜歡去博物館,也有人喜歡到音樂廳去聽巴哈、莫扎特和貝多芬。對於像我這類人,既然「西九龍文化區」計劃亂成一團,將來的建設遙遙無期,是否蓋音樂廳尚無定論,為甚麼不把現成的文化中心音響修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