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動物要懂得恐懼才能避過捕食者的捕獵。科學家最近在老鼠身上發現,恐懼感其實是大腦中的恐懼基因作祟,這有助科學家研究對創傷後壓力失調症和憂慮等精神病的治療法。
有助了解憂慮病症
美國拉特格斯大學研究員舒米亞茨基在新一期《細胞》雜誌上,發表了「恐懼基因」報告。「恐懼基因」叫stathmin或癌蛋白18,在主宰恐懼和憂慮的大腦顳葉前部扁桃體部位含量最高。
舒米亞茨基將白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是正常白老鼠,另一組則沒有stathmin;科學家電擊兩組白老鼠,並發出電擊聲響,結果是兩組白老鼠在電擊後都馬上感到恐懼,但當放出電擊聲響時,缺乏stathmin的老鼠反應得沒那麼恐懼,而且變得更大膽,不怕身處空曠地方,更會探索平常會避免到的地方。
舒米亞茨基指,這是學習和記憶領域一大進展,讓科學家對創傷後壓力失調症、恐懼症、邊緣型人格失調症等憂慮病症有更深入了解,甚至可研製出治療相關恐懼病症的藥物。
路透社/英國《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