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任時誇下海口要公共交通減價的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昨日終於推出炮製了三年的巴士票價可加可減機制,建議延長巴士公司專營權十年,換取長程巴士線提供即日來回優惠,但優惠條件苛刻,乘客須在第一程以八達通預繳來回兩程的車費方取得優惠,回程時若不乘坐原來路線便會「蝕車費」。議員批評這是「搵笨機制」,學者更指在新機制下,巴士公司明年隨時加價,民間監管公共事業聯委會更指摘廖秀冬「失信於民」。 記者:麥志榮、呂焯均
巴士票價可加可減機制將由明年一月起實施。同時,九巴、新巴及城巴承諾先減九十八條長程巴士線車費,十五元或以上的路線,同日乘搭來回程的乘客可獲減收一成半車費的優惠;十元至十四元九角的路線,同日乘搭來回程者可獲半成的優惠,十元以下中、短程路線則不會有任何優惠,估計在每日四百萬人次巴士乘客中,只有九十萬人次受惠。
長程乘客在乘搭第一程時,須按掣選擇來回程優惠,再拍八達通卡,就會預繳了來回雙程的折扣車費,到回程時乘同一巴士線拍卡時就不會被再扣車費,優惠明年起實施,為期三年,之後與可加可減機制一同檢討。
廖秀冬指談判聲淚俱下
廖秀冬昨形容,跟巴士公司的談判可算聲淚俱下,絕不輕鬆,首先在法治精神下,不能強迫巴士公司按過去七年通縮減價,巴士公司在過去幾年營運成本其實上升了百分之四至十二,乘客量又因為新鐵路投入服務而下跌了一成。
她又解釋,當局將本港巴士車費與世界其他地方進行比較,發現本港的短程車費已比其他國家低,而長程車費則比其他國家貴,當局希望有限的優惠可幫到最有需要的市民,現時不少偏遠地區的市民因無力負擔車費而不能跨區就業,形成失業問題,而要來回程才減價亦是因為巴士公司希望優惠長期使用的乘客。
學者憂通脹至5%即加價
不過,中文大學財務學副教授蘇偉文認為,以可加可減機制換取有限度減價,市民着數不多,因為若以明年通脹率為百分之三,及加薪幅度為百分之二推算,在新可加可減新方程式下,巴士公司已經有權提出加價,他估計巴士公司最快會在一年後,待通脹率累積至百分之五,便會根據機制「大條道理」申請加價。
在昨日的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上,議員都批評巴士公司減幅不足,要求全面減價,鄭家富說:「七至八成乘客一毫子都無得減,明年通脹一嚟,隨時面對加價,未見其利,先見其弊,係一個搵笨機制!」劉慧卿議員更批評:「乘客要搭兩程至受惠,完全唔可以接受,算到你最後一滴!」
團體責廖秀冬令人失望
劉健儀議員質疑:「優惠要收咗來回程車費先,如果放工有朋友車返屋企,咪唔見咗一程車費?」李鳳英議員亦指出:「有啲巴士好早收車,打工仔夜晚放工想搭都無得搭。」
民間監管公共事業聯委會發言人蔡耀昌批評,廖秀冬花了三年時間的成果,只是一個減幅極低,條件又極苛刻的優惠,市民行程有變「隨時蝕埋畀佢」,根本並非真正減價,廖秀冬未能履行她上任時的承諾,令市民失望。
九巴、新巴及城巴均表示接受新機制,其中九巴發言人表示,若明年出現通脹,公司會按實際情況,向政府要求調整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