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裝修工程十年的楊建倫,說這次要揭破特首曾蔭權虛假的「形象工程」。三十六歲的他,熟悉政改方案就像熟悉他的裝修工具一樣。他近期經常細閱報章的政改新聞,「消化」後決定十二月四日花數小時及出一身汗宣示他對曾蔭權的不滿,「唔好再營造和諧、開放嘅幻象,政改方案對民主化嘅正面影響?極小!」
楊建倫既非學院教授、也非政治評論員,但他總愛以筆名在互聯網撰寫評論文章,供網友相互討論;又因為他閱書甚眾,被朋友稱為「民間知識分子」。
批評方案扮有嘢
這位手揸裝修工具的民間知識分子對時局深有感受。過去每次7.1遊行都有他的足印;這次政改爭議,他貫徹知識分子的做法:讀方案、看分析、友輩間討論,結論是「(普選)時間表和路線圖很重要」,他說,在這兩點上中央最起碼給港人一個交代。
「有普選唔一定令成個社會變得好開明,但一定好過小圈子選舉。」
他說,政改方案加入區議會的選舉特首及立法會的角色,對民主進程的作用只能以「微不足道」形容。
遊行顯人民力量
「呢份政改方案好核突,核突在於:扮有嘢、其實冇嘢。好多門面工夫,所以我好同意陳日君主教嘅睇法,亦唔支持呢個政改方案。」他批評曾蔭權正刻意製造一片社會和諧、溝通的「形象工程」、「佢好開放咁接見各界、令人以為個政府好接納各方意見,但事實係唔係咁樣?係咪好虛偽?」
楊建倫又說,市民在報章上讀到的分析文章,來來去去出於同一批評論專家之手,但其實社會上有不少名不經傳的小市民自有獨特見解、遊行當日就可顯示人民力量。
記者:譚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