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曾蔭權呼籲市民「最好生三個」,但全港近八萬五千名已婚婦女卻面對不育的困擾。中文大學的調查發現,一成多受訪婦女表示若是不育,她們會以自己的方法解決,不會求醫。有生殖醫學專科醫生糾正市民的錯誤觀念,強調每天行房反而減少精子數量,不能增加「中獎」機會,反之夫婦隔天行房一次,成孕機會較高。 記者:黎國剛
瑞士雪蘭諾藥廠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於今年九月六日至二十日,進行一項生育態度調查,以電話訪問約五百位二十四至四十歲的本港婦女,當中七成人已婚;而未婚的受訪者中,兩成半人稱會考慮在三十至三十四歲間結婚,其中四成人強調在婚後兩至三年、甚至四至五年後才會生育。
調查:市民認知不足
調查又發現,逾六成受訪婦女認為自己對不育問題認識不足,只有近兩成八人能夠正確回答「不育」是指「經歷一年正常性生活及沒有避孕情況下而沒有懷孕」。當出現不育問題時,一成多人稱不會尋求治療,或自己採取方法希望情況改善。近三成人說雖然會立即求醫,但未必能堅持到底。
調查結果指出,雖然逾九成受訪者表示聽過「輔助生育」,但僅約一成人能正確回答輔助生育是指進行人工受孕手術及使用有關藥物的治療方法;也只有近兩成人正確知道已婚婦女在三十六歲進行輔助生育治療,成功受孕率不足三成。
生殖醫學專科醫生何永超昨在記者會上稱,現時全球平均每六對夫婦就有一對不育,甚至有惡化趨勢,接近五對夫婦有一對面對不育問題。以去年本港介乎二十五至三十九歲的已婚婦女約有五十七萬三千多人推算,全港約有近八萬五千名婦女患上不同程度的不育問題。
每天行房令精子減少
他強調,調查結果反映市民對不育問題認知不足,其中造成不育的原因,三成是出自男方因素,包括弱精、精子輸送問題及遺傳等;三成出自女方因素,包括排卵障礙、盆腔腫瘤及內膜感染等;其餘四成來自男女雙方因素。
對於部份市民認為行房次數頻密,如每天行房可增加成孕機會,何永超糾正有關誤解,解釋每天行房反而令精子數量不足,而精子一般在生殖器官正常環境下存活兩日,所以夫婦隔天行房已經足夠。
43歲後成功率低於5%
他又稱,不少市民忽略隨着年齡增長,生育能力也持續下降。即使接受輔助生育治療,四十三歲以後成功率會低於百分之五。他呼籲市民若計劃生育,應盡早籌謀,若出現不育,就應及早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