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蠟像化時代

李怡專欄:蠟像化時代

英國《星期日郵報》刊登了皇儲查理斯於八年前,參加香港主權回歸後,親手寫的私人日誌。
查理斯形容回歸儀式是「中國式大外賣」,把江澤民和中國的高級官員形容為「可怕的舊蠟像」。日誌中寫道:「我(查理斯)發表演說後,(江澤民)主席離開那些跟他一樣可怕的舊蠟像,走上講台。」「他發表了一篇『宣傳式』的演說,在適當的時候其忠實的支持者會大聲歡呼支持。」「中方以一部風機去確保新掛上的中國國旗得以『迷人地飄揚』」。在降英國旗升中國旗的儀式中,查理斯認為解放軍的「鵝步」儀式「可笑兼無聊」,是「嚇人的蘇聯式表演」。
據報道,查理斯慣常會寫私人日誌,通常會給數百名親友、朝臣及政治家傳閱。有學者認為,這份私人日誌的披露,可能會引來中英的外交風波。但《星期日郵報》就稱讚這份文件是「極為機智但尖酸的備忘錄。」
對於中國領導人來說,形容他們是「可怕的舊蠟像」,當然會認為是莫大的侮辱。一些民族主義意識興旺的人士,恐怕也大為不滿。但倘若我們有幽默感,有自我反省能力,那麼「舊蠟像」的稱號可能值得我們想想:是否真的如此?為甚麼會予人以這種印象?這是否純粹是查理斯皇儲的盎格魯撒克遜的種族優越感作祟呢?

我們不妨比較一下中國過去的領導人和現在的領導人,無可否認中國領導人確有逐漸「蠟像化」的傾向。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雖然講話不是七情上面,但仍可以看到他們的眼神、表情,不管是笑意或怒意,都帶着神采的流動。鄧小平儘管木然站在吉普車上閱兵,或罵人「胡說八道」,你都不會覺得他是「蠟像」。
然而,到了江澤民、李鵬,就開始「蠟像化」了。胡錦濤、溫家寶也面目刻板,講話欠感情、風采,如背書一樣地讀稿。與西方的領導人相比,真是有「舊蠟像」的感覺。
為甚麼會如此?原因一方面是黨性束縛了領導人作為一個人的人性;另方面就是革命時代的理念與價值觀都已崩解,「六四」後更連作為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權的立足點也站不住了。沒有了原來的信念,新的信念又未建立。於是他們嘴裏講的,都是權宜之計的說詞,自己也不那麼相信,更不要說想要說服別人了。
「迷人地飄揚」的國旗,是藉着一個風機去吹動的。這已象徵性地說明了中國領導人所以被視為「舊蠟像」的原因。風是製造出來的,人也是製造出來的。
舊日蘇聯,進入布里茲尼夫時代,也是一尊尊舊蠟像。今天北韓的金正日,也是一尊舊蠟像。革命理想已成過去,專權政治仍然繼續,後革命時代就是蠟像化時代。
舊蠟像,是對後革命時代的掌權者面孔的最生動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