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彭凱旋回歸 - 陶傑

肥彭凱旋回歸 - 陶傑

彭定康回歸香港,指點江山,笑傲江湖,吃兩隻蛋撻,公開評點中港問題,指當年推出政改方案,如果有得選擇,他還是會再做一次,並指中國當年對他的種種情緒化的謾罵,多半出於當年香港的親中土共分子私打報告。肥彭又洋洋得意地說:在他領導香港期間,從未出現過五十萬人大遊行。
時間證明了一切,在英中就香港主權的一場鬥爭,歷史裁決勝利者是彭定康和英方。「董八年」敗局說明:中國培養和信任的「人才」是一群劣駟,豪情壯志有餘,能力常識欠奉,本以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豈知最終落得個「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的結局。肥彭回港,帶來一陣八年難見的歡笑,香港人絕非崇洋親英,只不過清醒務實,人心所向,豈是偶然?
到頭來還是要向「港英餘孽」裏撿拾,重新重用英國人訓練、彭定康培養的人士重組一個「偽英國人政權」。原來英方一手奶大的高等華人,勝過中國豢養的「愛港愛國」的精忠之駒。

香港的歷史,由馬爾嘎尼勳爵覲見乾隆、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現代化之路,從殖民地香港成為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搖籃,到彭定康主持光榮撤退,一場中西文化的角力,中國如不收回香港,中國的儒家政治文化,尚可藏拙;一旦「當家作主」,珠玉在前,「落後文化」與「落後生產力」的真相即無所遁形,英國代表的西方耶教文明大獲全勝。正如親中政黨黨魁最近在立法會意氣風發的結論:「到底慚不慚愧?」
連㷛呔也有點不服氣,指彭定康任內,沒有遇上金融風暴和沙士。然而,在英方管治期間,香港經歷過石油危機、八七股災、黑色星期五搶購風潮,每一宗都與金融風暴相若。香港也經歷過鼠疫和一九六七年的港共赤色大暴動,其殺傷力也超過沙士。有一套英式的管理,即使有金融風暴和沙士,就算由一個二等的衞奕信來坐鎮,亦必能及早化解。
金融風暴由於董政權的錯誤經濟政策,包括繼續推行「八萬五」,才由紅色暴雨演變為黑球風暴;而沙士的擴散升級,源自中國黑箱作業,拒報疫情。索羅斯和沙士,本不足以成為「風暴」,因人為的行政管理之愚昧,遂成為「風暴」,而很諷刺地,以億金狙擊大鱷的決策人,還是英國人教出來的曾蔭權、任志剛、許仕仁,又豈能怪彭定康以勝利者的姿態享受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