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總馬拉松外交名實不副

胡總馬拉松外交名實不副

林和立

北京今冬的重頭戲是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胡錦濤這次出訪歐洲三國,出席在南韓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之後馬上回京接待布殊總統,可謂全方位重拳出擊。
正如新華社的評論說,這一連串大動作「其時間跨度之長和地理跨度之大在中國國家外交史上都是少見的。」胡總在外交與地緣政治方面,比任何一位中共領導來得躊躇滿志;畢竟中國的綜合國力已大大提高,外事工作往往比內政相對得心應手。而且今年國內無論是高層政治角力與低下層的怨氣都有激化的勢頭,胡溫政權自然希望把國人的注意力,轉移到足以挑起愛國主義的外交問題上。

未解決軍售問題

諷刺的是,胡總的馬拉松外交除了展現中國還未成熟的「軟權力」外,在具體問題上收穫有限。以中國與歐盟為例,本來雙方已漸入佳境發生良性互動,歐盟不光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與中國更沒有領土或意識形態上的直接衝突。但胡總這次出訪英、德與西班牙,都不可能解決北京最耿耿於懷的兩個難題——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與承認中國的「全面市場經濟地位」。
北京爭取歐洲重新對華軍售的游說工作,始於前總理朱鎔基內閣,記得朱老闆幾次訪歐時,都保證中國會毫不吝嗇地「高低檔都買」。而溫總去年出訪歐洲也高調提出武器解禁的事。奇怪的是,胡總這次在公開場合絕少提及這爭議性話題。同樣,胡亦避免硬銷中國應得「全面市場經濟地位」的資格。目前世界上已有好幾十個國家承認中國的全市地位,假如歐盟首肯的話,將是北京外交一大勝利。

貿易摩擦不間斷

從胡總這次獲得的高規格接待,可以看到歐洲不敢怠慢一個年進口近六千億美元的大國元首。問題是在不到一年間,歐盟的大、小氣候都已改觀。今年年初,歐盟的二十五個成員國原則上同意恢復對華軍售;但三月人大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後,美國與日本巧妙地把握機會,用「不要使台海危機升級」為由,成功游說歐盟推遲對華軍售。對中國最不利的是,歐洲最鼎力支援恢復軍售的兩大員,即法國的希拉克總統與德國的施羅德總理都被國內外問題困擾。
施羅德即將下台,而候任總理默克爾已表示沒有必要急於恢復對華軍售。希拉克雖然任期還有約一年,但聲望已大不如前。
更重要的可能是,美國在歐盟的影響正在提高,尤其是不少前蘇聯集團的東歐小國都非常依賴美國的經濟援助;他們絕不會在這關鍵問題上違背華盛頓的主意。
「全市地位」又怎樣?北京要爭取此資格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反擊對中國「以低於成本傾銷」的指控。但從年初開始,中國與歐盟和美國就不斷發生貿易——尤其是中國紡織品在外國「不計成本傾銷」——的摩擦。而好幾個曾賦予中國「全市地位」的國家,包括巴西等,都因為與中國貿易糾紛升級而後悔在「全市地位」上向北京讓步。

中美關係無突破

那麼北京最關切的中美關係又如何?期盼良久的北京中美高峯會會有甚麼突破?北京與華盛頓的消息人士對此次胡布交鋒都不寄太大希望。原因之一,是上星期在北京舉行的第五次朝核六方會談不但沒有進展,還有倒退迹象。
北韓恢復原來的僵硬無賴面目,堅持美國先給好處,才選擇性地拆除部份核設施。胡總假如要拿到甚麼的話,得先替華盛頓處理好金正日的「流氓政權」。但胡在上月頭一次以黨魁身份訪朝時,並沒有成功說服小金放棄這封建皇朝引以為榮的「爛仔外交」。
其實布殊一早就懷疑北京沒有誠意與決心收拾北韓。對中國領導層來說,「北韓牌」實在太好用了。的確,胡總在平壤與小金親密地重申兩國唇亡齒寒的兄弟友誼時,似乎不太在乎美國牛仔總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