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曾蔭權先生昨天以焗麵包的過程來比喻策發會的角色及作用。他說,要做出最鬆軟的麵包,便要做好焗麵包前的發酵過程,讓材料跟空氣接觸,產生化學作用,最終讓焗出來的麵包色、香、味俱全;而策發會就是讓政策「發酵」的過程、就是讓政策在社會醞釀的重要一步;他相信經過策發會「發酵」後,可以協助政府推出大家認同的政策。
從表面上看,曾特首的比喻不無道理,因為政策特別是重大的政策的確需要「發酵」、需要醞釀的;但是只要仔細看看策發會的組成、看看策發會的運作方式、看看政府對策發會的想法就可以知道,策發會這個超級諮詢組織不會令「麵包」或政策發酵,只會令「麵包」或政策「發霉」、發臭。
可不是麼!不管是麵包或是其他大部份食品的發酵過程都是有時限的、都是有期限的,麵包師傅是不會任由材料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的,以免材料變壞或發霉。偏偏特區政府這個麵包師傅卻與別不同,他成立的策發會不單沒有具體工作規劃、不單沒有具體流程,甚至連最起碼的工作進度表或期限都沒有;換言之,政策的醞釀過程或「麵包」材料的「發酵」過程將是無限期的、將是沒完沒了的。當「麵包」材料長期暴露在空氣中、長期跟空氣中的成份產生化學作用後,有關材料怎會不發霉甚至發臭呢?當政策長期處於醞釀階段、長期在策發會兜兜轉轉的時候,再好的政策建議不是都變得不合時宜嗎?
就以由曾特首親任主席的策發會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為例,雖然曾特首說委員會會處理普選路線圖的問題,但根據政府的想法,委員會成員完全可以天馬行空、自由發揮的提出各項不同的政治發展議題,而政府及特首本身又沒有提出任何框架、時間表及具體建議讓委員集中討論。這樣下來,委員會要不是變成一個各說各話、沒有任何討論焦點的論壇,就變成一個讓不同政治想法各自表述的場所,甚或變成一個政改迷宮製造場,令市民在不同模式中暈頭轉向,不知所措。像這樣無計劃的政策醞釀過程、像這樣無了期的「發酵」過程,不是將令政改討論更難有成果、不是將令政改討論的氣氛變壞甚至「發霉」、「發臭」嗎?
也許,特首及特區政府希望利用策發會作為緩兵之計,透過漫無目標、沒有時限的討論逐步淡化市民爭取盡快落實雙普選的情緒、逐步沖淡市民爭取普選的決心。但是我們認為這樣做是不會成功的。策發會雖然網羅了百多位社會各界人士,但他們並不能完全代表民意、包攬民意,更不能由他們主導或壟斷政改的討論或政改時間表的討論;事實上香港市民已透過無數場合、無數民調清楚表明希望盡快落實雙普選、希望盡快有一個落實雙普選的時間表。特區政府該做的是盡快向中央政府轉達有關訴求、盡力跟中央政府商討如何回應有關訴求。也只有為市民爭取到普選時間表,其他政制配套的措施才有意義,策發會的討論才有焦點及方向、策發會才不會淪為「口水會」。我們認為,香港市民心中的民主之火已燃燒了超過二十年,建立全面民主政制的材料在香港也早已預備好,特首曾蔭權先生及特區政府不要再拖延了、不要再無限期讓材料「發酵」了,還是盡快定出「民主麵包」出爐的時間表,讓市民早日嘗到民主的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