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加入另類投資減組合風險

財來自有方:加入另類投資減組合風險

港府的領匯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本周一開始正式接受認購申請。為了吸引散戶投資者的參與,港府給予投資者5%的折扣優惠,以10.3元的最高招股價計算,領匯2006年分派的年息為5.53%,2007年則最少有6%。雖然受加息影響,領匯的回報吸引度似乎較去年遜色,但相信仍能獲得不少「收息一族」的捧場。

猶記得去年領匯招股上市時,反應相當熱烈。當時領匯吸引了全球6000億資金認購,其中在公開招股部份有51萬名港民斥資2800億元認購,超額認購達130倍,加上報章雜誌均向散戶投資者提供投資領匯的「貼士」,有分析員更定出「追入價」、「止賺價」,以及「造孖展」的策略等,可謂炒味十足。然而,買賣REITs始終有別於炒股票,因為REITs的經營目標在於為基金投資者提供長期的穩定收入,資本增值只是錦上添花。希望經過去年領匯上市失敗事件後,投資者會對REITs有進一步認識,更了解這種「另類投資」的特性吧。

與傳統投資關連低
談起「另類投資」,事實上,從80年代中期至末期,一些機構和私人投資者便已把部份資產投向風險基金、房地產、石油和天然氣投資項目等身上,之後又開始涉足新興市場的股債市場。從90年代起,投資者更開始利用各種「市場中性」(marketneutral)策略,包括用衍生工具來套利等,以獲取絕對回報。
把這些「另類投資」加入投資組合內,最大優點在於可以進一步分散風險。事關它們的投資策略,以及影響其回報表現的因素,都與傳統投資有別,與後者的關連性甚至呈反向關係。
以REITs為例,雖然它與股票同樣會受經濟周期影響,但前者始終要視乎實際供求狀況,尤其是REITs的類型很多,如領匯基金持有資產便包括151個房委會旗下的購物中心及7.9萬個車位。由於資產是位處於屋苑內的商場,其租用率及租金收入相對穩定,屬於較少受經濟周期影響的類別。事實上,根據REITs的歷史回報看,其與美國股票和已發展國家股票的關連性也不高;與美債、非美債、高收益債券,以及新興市場股票等,更存有輕微的反向關係。

商品投資能抗通脹

根據標普基金評鑑的數據顯示,另類投資所包括的對沖基金、房地產及商品投資等,其實都與股票投資存在較低的關連性(見附表),當中商品投資與股票的關係性更為-0.15,意即兩者很少會一同向上。
實際上,它們通常會背道而馳,原因是商品投資包括黃金、天然礦產等,都具有抗通脹的作用,當通脹壓力增加時,它們便成為投資者的避風港。一般來說,商品投資於通脹時期會有較佳表現,而股票及債券的價格則會傾向下跌。

投入資金不宜過多
把「另類投資」加入投資組合,無疑能減低市場波動變化時所要面對的風險,同時亦可增加獲取回報的機會。再以商品投資為例,一般投資者都有一個錯覺,認為風險甚高。但倘若你於5年前投資100美元,相比起把資金投資於一個「60%股票/40%債券」的平衡組合,一個「55%股票/35%債券/10%商品」組合所取得的回報,將高出10.29%,而組合整體的波幅亦相對較低。回說REITs,根據美國NAREIT的資料,其過去5年的回報均遠超標普500指數和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截至九月底,三者今年的回報分別為6.94%,2.76%及-1.99%。
當然,投資「另類投資」也涉及不少特別的考慮及風險。一般而言,「鎖定期長」、「流通性低」和「資訊缺乏」是投資者作這類投資時所要面對的主要風險。其次,各樣資產都有其特性,如商品投資一般於通脹時期有較佳表現;投資房地產及REITs時要考慮當時的利率走勢、經濟狀況,以及物業的供求情況;而投資對沖基金則要視乎不同的投資策略,部份對沖基金經理會採用槓桿原理、沽空及套戥等策略作長短倉的部署,可能會大大增加投資風險。有見及此,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定時宜額外小心。我們一般只會建議投資者把10-15%資金投入這些另類資產,以平衡投資組合的風險及回報水平。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