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香港為商業社會,就好像說「阿媽係女人」,是一件連3歲小孩都知道的事,多講既沒有新鮮感,更缺乏積極意義。
奇怪的是,依然時常有人煞有介事地講這個道理,一派要「點醒」別人的樣子。
例如每次政治爭拗,以前會有尊貴的委員或代表站出來諄諄告誡大家:香港是個商業城市,應該少搞政治。後來出現了一個較順耳的版本:內地發展迅速,上海更是一日千里,香港必須專注面對競爭,不能分心在導致內耗的事情上面。
又例如討論社會福利問題,總是有人把「商業」與「社會」對立起來,要不是危言福利保障會破壞香港的商業文化和競爭條件,就是把商人描述成為社會的吸血鬼。
爭拗來自期望
記得小時候受粵語殘片影響,有一次問外祖母:以前在農村有沒有典當過棉被?典當給誰?她說:當然有,農村也有有錢人。於是我問:他們是不是衰人?村民是不是很憎恨他們?完全沒有讀過書的外祖母竟然答道:耕田的農民時常有周轉困難,收成沒有保障,屋會破牛會死,偶然又有大事要花費(相信她遠嫁給在香港的外租父時也曾張羅一番),有人可以提供幫助,大家多是心懷感激。而既然是借錢,就當然應該有抵押、要納息,農村裏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
長大後每次聽到有人用帶着語重心長的口氣說「香港是個商業社會」,我就會想到外祖母的話。其實每個社會都是商業社會,因為人是群體的動物。而商業社會也需要人情味,因為人是會關心別人的。
香港現在還有政治爭拗,正是由於大家喜歡這個商業城市、對社會有期望,覺得它還未達到我們的理想。
而在這個商業城市裏相對幸運的中產專業人士,有時會抱怨負擔重,但更想積極地回應社會。「三十會」就是這樣一班朋友的園地。
www.30SGroup.org
李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