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報載,位於喜馬拉雅山的小國不丹,它的國王旺楚克,統治這個小國逾三十年,深受百姓愛戴,但他卻認為君主制有很大缺陷,要給老百姓換上完善得多的民主制度。他在報章上公開說,「君主制並非最適合不丹的政治制度。現在可能是最佳立憲時候,讓本國擁有一個最能確保未來繁榮安定的民主政府。」
一個擁有絕對權力的君王,要放權給他的子民,正如不丹首席大法官多傑所說,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事。」然而,弔詭的是,不丹國王要給百姓以民主,百姓反倒不那麼歡迎。許多人表示,現制度「帶來前所未有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是否有需要改變。甚至有人反問:「擁有絕對權力的君主,強要推行民主,難道就是民主嗎?」
這實在讓許多努力爭取民主的國家或地區的民主鬥士們啼笑皆非。但這卻是二十一世紀存在的事實。
不丹是個佛教國家,面積有四萬六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一百五十萬。它是一個抗拒文明污染的山中隱國,被稱為「最後的香格里拉」。
不丹的人均收入只有六千港元。若以GDP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生活福祉,那麼不丹的國民平均所得仍屬於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然而,不丹在過去三十多年,人民的平均壽命,卻從一九八四年的四十七歲增至一九九八年的六十六歲,大幅提高了十九歲。
旺楚克國王在一九七二年登基,他有感於只重經濟成長的發達國家衍生不少問題,因而決定國家發展的優先課題不是GNP,而是GNH(H是happiness,GNH即國民快樂毛額)。過去幾十年,不丹的「國民快樂毛額」大幅提升。
旺楚克的想法,是認為經濟繁榮必須由人民共享,而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更須兼顧到保存傳統,保護環境,和維持一個深知民間疾苦的政府。
不丹在一九六○年還沒有公共教育體系,如今從幼稚園到大學都已齊備。老師必須在都市和鄉村輪替教學,以確保城鄉的教師素質不會差距太遠。
曾任總理的內政部長譚理,不久前在加拿大的一個會議上說:「我們必須以更寬廣的格局思考人類福祉,物質福祉只是其中一個元素,並不能確保人類彼此相處和諧,也不能確保人類與環境間的和諧。」
旺楚克是好國王,但他深知道,在專權政治之下,很難保證他的下一任仍是好國王。畢竟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是更為普遍的規律。因此,他相信要「確保未來繁榮安定」,還是需要引入民主制度。
即使是人民普遍感到滿意的專權政治小國,掌絕對權力的「哲王」仍要把政治權利交還給人民,反觀人民不滿情緒持續高漲的中國,以及經受「建華八年」惡質管治的香港,中央掌權者仍死抓住權力不放,能不令人感到不知人間何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