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豬扒飯,可以吃牛腩河;但陽光、空氣和水,沒有了一樣,或者其中一樣變壞了,大家都活不成。
三種要素,以水,最為教育家和哲學家推崇。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提醒人:水性,像女人,如果超載,請小心你的舟舟!
「竹密不妨流水過」,這句話,有玄機,也有殺機。學武之人會明白,對方守得再嚴,我來個蛇形刁手,黏黏搭搭,曲線前進,「嗖」一聲,就啄中他的咽喉。「上善若水」,「水在低處是平的;在高處,也是平的。」淨空大師說。他教人供佛,用一杯水;其實,佛在心中,真正供的,是水;要學的,是水。心,容易不平,見高拜,見低踩;見不高不低,覺得討厭。不平,則容易做錯事,則不善。
妙善,也就是後來的觀世音菩薩,她和永蓮等人到南海紫竹林途中,在一條山澗旁歇息,喝了水,永蓮無聊,撿小石子亂扔,看水花開落。「飛石擊水,當中也有禪機,你參得透嗎?」妙善問永蓮。
「敢請大師先說。」「水,本來是靜止的,你用石子一擲,變成了動態,飛濺起來,一動一靜,就藏了禪理。」「不對,不對。」永蓮駁嘴:「水,本來就是動的。我不拿石子去扔,水仍舊晝夜不停流動;石頭才是靜的,我不拋擲,石頭絕對不會自己飛到水裏去。」妙善也不生氣,點頭頻呼:「善哉!」忽然一顆石子平空飛來,「扑」地擊中永蓮額角,她驚愕地說:「靜的也動了,動的,原來也會靜的!」「又觀透了一層。」妙善誇她。驀地,對面河邊吱吱叫着跳出來一群獮猴,猴子見永蓮撿石子扔水,就學着也抓了石子扔人,四五十隻猴子朝這邊扔石頭,三個女子還有命?惟有夾尾逃,再擇吉吹水。
兩年來,午後在店裏跟茶葉和蒸餾水打交道,無事看壺中水色變幻,偶有心得;因為是「心得」,不能言傳,也不必言傳,「見茶是茶,見水是水」,是我這一剎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