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拒透露詳細地點捱轟<br>尖沙嘴現傳播腦炎庫蚊

食環署拒透露詳細地點捱轟
尖沙嘴現傳播腦炎庫蚊

【本報訊】本港已踏入冬季,食物環境衞生署仍在人口稠密的鬧市尖沙嘴區,發現可傳播致命疾病日本腦炎的三帶喙庫蚊,但食環署昨日不肯透露發現三帶喙庫蚊的詳細地點。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批評,食環署應該增加透明度,讓市民可以防範。 記者:麥志榮

食環署昨公布,該署十月在市區的尖沙嘴和深水埗,及郊區的東涌、曹公潭和大澳均發現三帶喙庫蚊的成蚊樣本,而在荃灣青龍頭的非法耕種地點則發現三帶喙庫蚊幼蟲,但經化驗的樣本並未發現帶有日本腦炎病毒。

九龍公園蚊患黑點

油尖旺區議員陳健成指出,尖沙嘴一帶有多個蚊患黑點,九龍公園因多樹木及水池,蚊蟲較多,園內亦設了滅蚊機;伊利沙伯醫院背後的京士柏配水庫由於樹木多,蚊患亦較嚴重,食環署較早前已到場噴了滅蚊油。
他又表示,另一蚊患黑點是西九龍填海區,大片土地長期雜草叢生,加上附近多地盤,居民都投訴多蚊,其中一個豪宅的住戶更指住在四十樓都有蚊患;而油麻地果欄及舊樓的後巷等,由於垃圾積水問題,亦會滋生大量蚊蟲。

誘蚊指數粉嶺最高

另外,食環署又公布反映登革熱病媒白紋伊蚊在本港的活躍情況的誘蚊產卵器指數,平均指數由九月的百分之四點四下降至十月的百分之二點七。
在分區指數方面,在三十八個進行監察的地區中,當中粉嶺錄得的指數最高,達百分之十三點七;其次是油麻地,百分之九點三;灣仔北百分之八點九;鑽石山百分之八點三。
食環署顧問醫生(社會醫學)何玉賢表示,雖然誘蚊產卵器指數顯示有改善,但由於現時的天氣仍然適宜蚊子生長,市民不應放鬆防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