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魯迅一生使用過的筆名,總計一百四十多個。一九三三年,他先後用上二十六個,一九三四年共四十個,《中國人名的故事》這樣說。他最為人熟悉的筆名,倒只有「魯迅」。只因在上海半租界四川北路山陰路的亭子間住過,他曾把「租」「界」二字去掉一半,以「且」「介」為筆名。
作家筆名背後往往都有段掌故。前不久去世的巴金,原名李堯堂,筆名也不少,當中一個竟是P.K.,由「巴金」的外語譯名簡寫而來。香港人肯定笑不攏嘴,只因本地俗語P.K.解作「仆街」。
三毛本名陳懋平,筆名也有意思。她曾寫信給張樂平說:「在我三歲的時候,看了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記』。後來等我長大了也開始寫書,就以三毛為筆名,作為對於您創造的那個三毛的紀念。」她還登門拜訪過他,認他為義父。又說三毛這筆名正好,她身上就常常只有三毛錢。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筆名來自李後主詞「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當年卻有人穿鑿附會說,他因追求冰心不遂,因而「恨水」不成冰。他逼得要闢謠,說他日寫五六千字小說,又要給報社發通訊,哪來閒工夫追冰心?何況「人家是名門閨秀,我是個百無一用的賣文為生的人,壓根兒也沒有攀龍附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