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肥彭」地位誰能代替 - 盧峯

蘋論:「肥彭」地位誰能代替 - 盧峯

末代港督彭定康先生的新書──《NotQuitetheDiplomat》(或可譯為「快人快語」)說的不是政治八卦、外交黑幕或國際名人軼事,它說的是彭定康的政治理念、彭定康的政治及外交閱歷、彭定康對世界局勢的觀察;例如他對英國保守黨的一蹶不振有相當獨到的觀察及分析,例如他對歐盟在外交上「多說話、少做事」的情況非常痛心,例如他對法德兩國領導人在外交上胡搞一通的作風有尖銳的批評。
這樣的書若果是其他作者的著作,恐怕只會無聲無息的被擱在書店的陳列架上,公眾不會留意,更不會引起甚麼熱潮。只有末代港督彭定康先生不同,不管是九八年出版的《EastandWest》或今年的《NotQuitetheDiplomat》在香港都備受關注,而當他來港宣傳新書時更一再引來大批市民排隊購書及索取簽名,像昨天在不同地區的書店舉行的簽名會就引來數以百計的市民早早到場排隊要求彭定康先生為他們購買的書簽名,熱鬧的情況、哄動的情況比甚麼明星、名人騷還要厲害。顯而易見,市民沒有忘記彭定康這位末代港督、沒有忘記他的風采、沒有忘記他治下的香港是何等生氣勃勃。
是的,彭定康先生的政治手腕、風度實在讓人印象深刻。巡區時抱抱孩子、吃吃蛋撻、嘗嘗地道香港食物、跟不同階層市民握手寒暄等不算是甚麼神來之筆,甚至可說是外國民選政治領袖的基本功,但彭定康這些政治騷卻讓市民感到這位西方來客真心誠意的想跟本地人打交道、真心誠意的欣賞本地的文化及生活、真心誠意的想跟市民打成一片。這樣的手腕、這樣的感染力笨口笨舌的前特首董建華先生固然望塵莫及,即使「飲香港水、流香港血」的特首曾蔭權先生也做不到、也及不上。在對比懸殊下,市民怎會忘掉彭定康這位末代港督呢?
然而,個人的風度、個人的政治手腕只是彭定康「魅力」的一部份,更重要的是彭定康令香港的政治生態煥然一新、令香港政治及社會真正朝向開放及現代化邁進。

在彭定康到任前,香港的政制雖然正逐步開放,但整個政府依然脫不了殖民地專權色彩,政府最高層官員固然極少跟市民接觸,所謂回應市民的訴求及心聲更是無從說起;可在彭定康先生上任後,整個政府可說作出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他自己固然創先河的舉行公開的施政報告答問大會,讓市民可以公開跟他討論及質疑他的政策,高層公務員也一改過往高高在上的作風,願意盡量向市民解釋政府政策、願意盡快回應市民的質詢及訴求;港府最高層每年甚至會要求各部門定下政策目標,然後在下一年作檢討及交代,好讓公眾知道政府部門是否只懂開空頭支票或「一味靠拖」。這些變革都令香港政府由「官老爺」改為為民服務的政府,這不是比甚麼「以民為本」、「急市民所急」之類的口號更讓市民印象深刻嗎?
不少人把彭定康說成只是推動政改的港督,但在五年任期內他除了盡力為港人爭取更多民主空間外,更為推動香港邁向開放社會作了不少努力,例如增加政府資訊開放、容許訂立反歧視法例、捍衞新聞自由的空間等。這些努力,讓市民清楚看到香港正逐步朝着更民主、更開放、更包容、更進步的方向邁進,讓市民清楚看到香港正跟西方先進社會愈來愈接近。相比回歸八年來的倒退及迷失,市民怎會不懷念彭定康治下那些生氣勃勃、不斷進步的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