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示威與香港世貿

阿根廷示威與香港世貿

殷惠敏

在阿根廷舉行兩天的西半球領袖峯會,匆匆閉幕,沒有任何實質成果。美國原先期望至少能就繼續談判「美中自由貿易協定」的時間和方式達成協定,最後也都落空。峯會結束時既無宣言也無公報。峯會其間的激烈反美示威,針對美國跨國企業的縱火和打砸搶劫,對下個月在香港上演的世貿大戲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兆頭。

為何反美示威如此激烈?在政治上,拉美人民普遍反對美國的侵伊戰爭,把布殊班子等同於新納粹。同在西半球,美國的電視成天關心美軍的死亡人數已超過二千,卻很少提到已有三萬伊拉克人喪生,這是最令人反感的。在經濟上,阿根廷人對美國的反感可說是舊恨加新仇。
舊恨即所謂「華盛頓共識」的緊箍咒。許多拉美國家九十年代都被迫接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財政部支援的改革。他們縮減了政府開支,撤銷了對金融的管制,出售了國營企業的資產,開放了市場,結果換來的是大批工人失業,貧富懸殊,貧窮人口比例大增,政府的保健福利方案卻一再削減。拉丁美洲的人均收入增長率,在過去二十多年,只有先前的十分之一。

美國曾見死不救

新仇是四年前阿根廷經濟出現重大危機時,美國見死不救,任其破產。阿根廷曾是世界排名第十的富國,南美第三大經濟體。後來出口連年下降,欠了一千七百九十億美元的外債。美國財政部不肯伸出援手,貨幣基金組織最後拒絕貸款紓困,阿根廷經濟只有崩潰。阿根廷人責怪美國厚此薄彼,一九九五年救援墨西哥,二○○一年卻拋棄阿根廷。美國的算盤是墨西哥緊鄰美國,出口百分之八十五運往美國,經濟一旦崩潰,對美國會造成大衝擊,阿根廷在美洲南端,與美貿易所佔比例很小,即使經濟崩潰,對美國也不會發生甚麼影響。
經濟破產讓阿根廷人學到了教訓。最諷刺的是,阿根廷的經濟危機很大部份原因是聽從了「華盛頓共識」,後來經濟復甦的原因,是拒絕接受貨幣基金組織的「指導」。它既不履行償債條件,也拒絕縮減政府的社會開支,在國際市場價格有利的情況下,大量出口黃豆,因而走向復甦之路。

農產品問題拉鋸

美國推出的「美洲自由貿易區」計劃,現在已得到多數美洲國家的支援,美國的跨國企業也展望將來計劃實施後,在沒有關稅壁壘的情況下,會給美國出口的工業產品和服務帶來巨大利益。但對南錐體共同市場(Mercosur)的兩個農產品出口大國巴西和阿根廷來說,即使成立了自由貿易區,美國的農業補貼政策仍會繼續使他們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而他們的民族工業在新的貿易體制下,又會備受摧殘,這是他們的工人工會群起反對的原因。在這方面,委內瑞拉總統的反霸反併吞口號是非常動聽的。
美洲自由貿易區計劃遇到的問題,和世貿組織談判遭遇的難題其實是一樣的。農產品補貼的問題不解決,美國也休想這些拉美國家會在關稅壁壘和智財權方面讓步。區域的自由貿易問題最後仍須回到全球的貿易談判中解決。

不會有火爆場面

下個月在香港舉行的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非政府組織的鬧場恐怕免不了,但大概不會出現縱火或打砸搶劫的火爆局面。香港曾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受害者,香港也有許多美商銀行和企業,但這幾年來,香港一直是全球經濟的受惠者。阿根廷的火爆示威,背後推動的是激進工會和左翼組織,香港並沒有左翼力量存在。在經濟好轉的此時此刻,即使港人對港府政改方案的牛步不滿,對北京要求等待的態度不滿,也不致於訴諸激烈示威行動。只是示威日期和世貿會議時間的相近,會讓香港保安部門揑一把冷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