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債與息:《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外匯合約》

淺談債與息:《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外匯合約》

本周香港銀行界同時推出了一隻非常新穎的零售產品,名為「零售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外滙合約」(NDF)。傳統的零售金融產品,我們最常熟悉的就是外滙買賣,或由此演變而來的槓桿式外滙買賣或外滙期權等。至於遠期外滙,零售客戶則較少接觸,加上不用交收的特性,對投資者來說,完全是新的嘗試。
產品內容可分為兩部份。首先是「遠期外滙合約」,即交易雙方約定在某一個指定日,以今天鎖定的兌換率進行外滙交易;其次是「不交收」的特點,因為人民幣是屬於有外滙管制的貨幣,所以即使在合約到期日,亦不會有人民幣的實物交收。處理辦法是按市值計算該合約的滙率盈虧,再用美元來償付盈虧。
應用上,投資者可利用鎖定遠期滙率的安排,博取到期日時的滙率升跌,從而賺取差價。若預期將來滙率上升時,投資者可以買入遠期外滙;相反,投資者亦可因看淡人民幣滙價而沽出遠期外滙。但大家應注意,人民幣的遠期滙率與即期滙率並不相等,前者早已存在升值溢價,到底為何會有這現象呢?

息差因素須反映

簡單的理解,是市場預期了人民幣升值,因而把滙價推高了。但大家不妨從另一角度想想,假如遠期滙率與即期滙率相等,在美元利息遠高於人民幣的情況下,投資者必然買入美元收息,同時訂立遠期合約進行對沖。通過買即期、賣遠期,滙率風險立刻消除,卻賺取了高息收益,豈非甚為化算?從這個推理來看,遠期人民幣滙率較高,除了反映市場對滙率前景的看法外,亦代表了兩種貨幣利息不一的因素。
陳鳳翔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 財資部主管
香港財資市場公會 常務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