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家驊動議辯論政改方案,妙論不少,「怪論」不乏,余若薇「包尾」發言,順便回應,添上不少笑聲。
我覺得譚香文的比喻最清楚簡單。她說,設想你在道旁等公路車,要去一個叫「普選」的地方,等候良久,來了一輛標着「區議會方案」的公路車,不知通往何處,亦沒有行車路綫圖,你會不會上車?當然不會,因為上錯了車,不但可能無法抵達目的地,更有可能被載到一個不知甚麼地方。這種經驗,我在現實生活就試過,「博一博」上錯了車,後悔不已。
可是有支持方案的議員就不同意,認為假如沒有別的公路車了,當然就無論如何先上這一輛,到下個站再作打算。辯論了近四小時,泛民主派議員一一趁機表明立場,回應傳媒「單一議題」的「轉軚指標」。陳偉業譏諷在普選時間表上,民建聯「轉軚」次數最多,這次民建聯議員除了主席馬力的一篇發言,基本上重申「官方」立場之外,保持緘默,自由黨、泛聯盟反而十分踴躍。辯論最難受的部分是林瑞麟的發言,長達三十分鐘,何止了無新意?簡直接近節目重播。
政府官員及支持者所謂方案的「重大民主成分」和方向無非是:不再增加「傳統」的功能界別、以及增加五個直選議席,讓更多人有機會「上位」,有議員說,讓你的第二梯隊多些機會,還不趕快接受?其實,既然明白功能組別不可再增就不要增加,更不能以增加直選議席作新的「政治餅仔」,叫人為了黨派利益而不問方案是否真正邁向普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