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情緒思維 助心臟病患者康復<br>運動提升自我勝任感

改善情緒思維 助心臟病患者康復
運動提升自我勝任感

【本報訊】心臟病是本港第二號殺手。政府的統計報告指出,全港每十名死者中,就有一人死於冠心病,平均每日就有十五人因心臟病病發而死亡。一項調查發現,定期運動除有助減低心臟病病發率外,更可提升患者的自我勝任感(Self-efficacy),間接提升生活質素。 記者:趙燕婷

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估計本港現時有逾四十六萬名心臟病患者,男性患者較女性多六至八倍。他表示,過往心臟病患者多是長者,但近年卻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更憶述曾有一名男童因長期吃快餐和即食麵,竟在十四歲時病發,需即時進行心臟搭橋手術。
黃品立強調運動是預防心臟病病發的良方。他引述研究稱,健康人士只要每周進行五次、每次半小時的輕快步行,即可降低血管疾病病發率達三成;而曾接受血管重建手術的患者若每周進行消耗一千個千卡路里的體能活動,除可降低心臟病復發率兩成九,更可降低死亡率兩至三成。

增加自信心

心臟病友互助組織「關心你的心」於九月進行一項問卷調查,訪問了四十五名有參加行山活動組的會員和八十七名沒有參加的會員,發現定期行山的患者的自我勝任感為六十三分,比非患者所得的五十八分更高。
註冊社會工作者兼「關心你的心」顧問梁耀波解釋,自我勝任感指人是否有信心可達致預設的目標表現,以改變對自己生活有重要影響的事情,這會影響情緒和思維,對心臟病患者的復康十分重要。他認為,研究顯示定期進行步行、行山等運動能提升自我勝任感。此外,積極參與運動群體活動和建立歸屬感也非常重要。
現年五十五歲的心臟病患者吳競囗(粵音:營)九四年曾因休克入院,經檢查證實五成心肌壞死,患有嚴重的心臟病,當時醫生更着其妻為他準備身後事。他雖然奇迹地康復,但兩年後又發現兩條主要的心臟血管閉塞,終於在○○年接受了心臟搭橋手術,從此失去工作能力。他說:「初初都驚自己心臟病唔知可唔可以行山,但手術後偶然識咗個朋友,跟佢加入咗個行山組,𠵱家行咗四年幾,個病穩定咗,信心都大咗。」
「關心你的心」將於本月二十日,在太平山頂舉行一項名為「同行萬步護心路」的步行籌款活動,為組織籌募服務經費,以及提倡運動對預防心臟病的重要性。查詢可致電261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