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港督彭定康昨日抵達香港,宣傳他的新著,並應邀在香港總商會及香港大學發表演講。當被問及對五號政改報告書意見時,雖然他表示不願作評論,但他對香港的民主發展,還是提出了三點看法。這三點意見都一針見血,指出了香港目前政改討論的關鍵點。
第一、他希望民主派及政府就政改的辯論,可以達到一些共識,若得不到共識,社會便出現分化,分化對香港不利;
第二、香港遲早一定會邁向全面民主,走上全民普選之路;
第三、民主選舉不會帶來社會不穩。
作為香港最後一任港督,九二年來港接替衛奕信,之後提出「政改方案」,加快香港民主發展的步伐,但卻遭中方斥方案「三違反」;破口大罵彭定康為「千古罪人」;並且不顧一切後果,將所有經九五年選出來的立法局議員「趕落車」,一個不留。最後「另起爐灶」,成立預委會,讓左派極端分子提早瓜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權力。事後來看,北京當時這種居高臨下,以強悍姿勢收回香港主權,不僅造就了左派極端分子的政治野心,還令董建華政府決意徹底否定英國人管治的經驗;否定英國人在黃昏歲月所留下的民主初芽,並以「土法煉鋼」的方式管治香港,提出「八萬五」房屋政策等一系列錯誤政策,把香港推向深淵,弄到民怨四起。這個教訓實在十分慘痛。
如今董建華下台了,北京領導人讓一個港英培養出來的官員曾蔭權任特首,撥亂反正。不過,若果曾蔭權政府不充份認識到,香港人追求民主,強烈要求一人一票,以普選制度,選出政治領袖和民意代表,來防止日後再出現另一次慘痛經歷的民主訴求,無異昧於形勢,作出了違反民心的施政決定。彭定康對香港民主發展的三點意見,的確點到目前政改辯論的要害。
因無休止的辯論,造成社會分化。負責任的政府當然要以民心所向的意見,作為施政依歸。從香港整體社會發展的步伐來看,走上全民普選之路,也是遲早的事。在這個民心所向的大趨勢下,曾蔭權所公布的五號政改報告書,連普選時間表也隻字不提,實在難以令人接受。
當代法哲學家諾齊克提出,政府有徵稅和使用武力的壟斷權力,這兩種壟斷權力很難受到約束,所以便有濫權的可能和誘因。只有透過普選的制度,來制約政府濫權,保護公眾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看,民主選舉制度破壞社會穩定,只是反對民主的人狡辯之詞。
事實上,古希臘雅典的民主在城邦興起,經過羅馬時代的轉折,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的壓抑,到十七世紀啟蒙時代的洗禮,終於確立了民權社會的濫觴。以洛克、孟德斯鳩等人為代表,強調自由、天賦人權;在平等、自由、公義的價值下,主張國家權力並非絕對,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公意的監督,到今日,民主與開放已經成為文明社會普遍的政治價值。因此,我們實在看不到,香港不能實行一人一票的普選,甚至連要求有一個實施普選的時間表,也像向統治者乞求施捨那般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