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細良
香港對雙普選的爭論一直停留在日期之爭,泛民主派提出路線圖,要求曾蔭權交出普選時間表,但他們手上卻甚麼路線也沒有。反普選陣營包括工商界及政府,一直以條件論來作為抗拒民主化的理由,認為條件未成熟。大家停留在叫口號階段,卻沒有認真商討民主過渡的基礎及準備工作,只懂高喊條件未成熟,由一九八四年開始,整整二十年,造成惡性循環。這篇文章嘗試勾畫出香港向雙普選過渡的十大政治關係,也是今後考慮路線圖時的基礎工作。
一、政黨關係
香港民主政治靠政黨的良性競爭展開,因此必須將政黨作為香港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確立起來,政府應盡快草擬「政黨法」,給予政黨法定地位,並檢討立法會對議員申報開支的規定,正視政黨為議員工作合法單位。
二、傳媒關係
大眾傳播是促進政治現代化的最大動力,政府檢討港台角色時,必須以民主社會下的公共傳媒為港台定位。公共傳媒應是公民社會意見平台,引發公共政策及政治論辯。
三、智庫關係
民主國家政治人才輩出,有大量智庫,他們有以影響媒體為主的學術研究型;有以游說國會及政府政策的倡議型。智庫同時向政府輸送人才出任顧問、部長及幕僚,亦會吸納退休官員作顧問建立橋樑,發揮「人才旋轉門」角色。
四、行政立法關係
按照雙普選的政治邏輯,未來的行政與立法屬不同選舉程序,類似美式總統內閣制,而不是英式西敏寺模式,但兩者都要開放政黨人士出任特首之限制,以理順行政立法關係。
五、公務員關係
高級公務員將負起部份政治功能,因此要為政務官提供政治訓練,他們將變成執行政府意志的幹部。政務官與政黨間應有「人才旋轉門」,特首是政務官的政治領導,政務司長則是公務員的行政領導。
六、地方行政關係
明年的地方行政檢討應重為未來區議會角色定位,不要再修修補補作走過場式的檢討,當中應考慮合併區議會,減少議員數目,擴大選區並下放權力,讓地區議會成為政治人才培訓基地,也成為政務官出身的地區政務專員政治技巧培訓場所。
七、商界關係
過去香港的商界以「直接參與」方式從政,這是他們反對香港民主化的主要原因。自八四年草簽《中英聯合》聲明始,鄧小平以為資本主義社會五十年不變,需要資產階級領導,造就了他們的政治特權,由《基本法》起草、諮詢到另起爐灶,大堆中方公職及立法會功能組別特權,令商界毋須參與選舉等現代政治遊戲,因他們有「後門」上京。工商界吃政治免費午餐心態,成為民主過渡一大障礙。工商界要認清未來政治發展,放棄特權,必須確立普選遊戲規則,將他們由直接參政變成支持政黨政治及智庫組織的間接參政。
八、社會運動關係
香港以選舉導向為主的民主運動,吸納了民間社會的政治能量及資源。社會運動應該與政黨保持既合作亦競爭的關係,作為政黨的政治監督角色。
九、國際關係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其政治發展必然受國際關注,這是客觀現實。各國政府及國際評級機構都關注國際金融中心民主過渡的政治風險。
十、中央關係
這是最重要的政治關係。除了《基本法》所規定國防、外交歸中央管轄外,今後也需建立實質的政治關係,包括駐內地辦事處的游說功能,建立以香港為基地的中國智庫,與內地智庫建立「人才旋轉門」。至於港區人大選舉民主化問題,人大與立法會兩套班子如何建立工作關係,甚至應否合二為一,都是香港民主過渡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十年過去,談時間表,也要談實務,是時候討論具體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