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星期三本版刊出黎智英的文章後,筆者的留言網頁就有網友說,七十八歲老人刊登呼籲普選的廣告,「是肥佬黎自導自演的把戲」,還說是黎智英付的廣告費。網民講講也就罷了,在一個頗有高層知識界參加的傳媒飯局中,也有人這麼說。甚至《南華早報》也報道了有關傳聞。
香港已經被這種陰謀論掩蓋了所有是非了。幸而昨天涂謹申透露這廣告是一位退休商人委託他作的安排。而昨天,老人家又刊出了以鳳凰浴火重生來呼籲普選的廣告。
另一個在社會上流傳的說法是:陳日君、黎智英把注碼全部押在爭取民主普選而不惜與政府對抗這件事上,值得不值得?他們會不會一鋪輸光?
陳日君也許會輸掉近年傾向不涉政治的梵蒂岡對他的某種程度的信任,黎智英會輸掉甚麼,筆者就不知道,會使壹傳媒所有報刊的銷量下滑嗎?會失去一些廣告客戶嗎?
也許我們的社會太講求值不值得,而不再談應不應該了。因此,曾特首就香港市民上街表達對政改的意見作回應時也說,香港人「應明白是否值得」。他並沒有說應不應該。似乎不值得就等同於不應該。昨天本版刊登的蔡淑梅的文章更指出由於一百多年來英國法治、自由的保護,使香港人不必過問政治,也能享受穩定和繁榮的社會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培育出來的精英,他們的才幹主要發揮在追逐財富和名位的名利場上。只講值不值得,不講應不應該,是香港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的死穴。當民主制度對法治、自由的保護,在回歸後已不再是現成的今天,香港人正應突破這死穴,以應不應該來挑戰值不值得的價值觀。
中國儒家學說,對人生有「義與命」的分野。「義」講的是「對錯是非」,即應不應該;「命」講的是「成敗得失」,即值不值得。人生若只講成敗得失,那麼社會上就不會有「義」的堅持。中國人也就永遠走不出被奴役之路。必須有人堅持做應做的事,不計成敗得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社會才會進步。
繼去年名嘴封咪之後,針對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惡勢力也愈來愈囂張了。《蘋果日報》採訪車被砸,《壹週刊》記者遇襲,《明報》收到禮包炸彈,黑社會與某種政治勢力是否有幕後的結合?在這樣的時刻,民主的保障對自由、法治是更感需要了。
毛澤東一首詩有這樣兩句:「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陳日君,黎智英,七十八歲老人,還有千千萬萬酷愛民主的香港人,都要做今天的孫大聖,因為「妖霧又重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