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捷生
猶記吳宇森執導的《辣手神探》,周潤發托着鳥籠,叼着牙籤,在茶樓好整以暇設伏捉拿黑幫軍火販,怎知變生肘腋,雙方駁火,鳥籠傾覆,雀兒驚恐萬狀,卻無法逸出囹圄……這部經典港片成了吳宇森叩開荷李活帝國的敲門磚。其間,中式鳥籠的意象頗奇特,它古色古香的典雅造型給洋人留下強烈印象。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美和善於審美的民族,她在美學上的發現,比諸西人更前衞。諸如殘缺美(斷橋、殘月、太湖石)和病態美(枯藤、老樹、昏鴉),中國人獨具慧眼,為之抒寫過無數詩詞歌賦。鳥籠美學是否吾族首創的大發現?已無考,但中國人絕對是最酷愛鳥籠文化的民族,儘管他國也有把鳥籠而養之的玩家,但至少在西方已日漸鮮見了。這畢竟是對生命的扼殺和對自由的囚禁。而籠中的華麗翎毛和婉轉歌吟,正是病態美之一種。
說起來,鳥籠意象被上升到政治層面,也是始於中國——中共元老陳雲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鳥籠」改革理論,可謂一言九鼎。把鳥兒緊緊攥在手裏,它會死的;放開手它又飛走了;最好的辦法是用鳥籠關雀,給它一定的空間活蹦亂跳,卻萬萬不可讓它振翅遠颺。這就是鳥籠理論的精義所在。
究深一層,鳥籠定律並非沒有道理,且看日前天象示警,一群金絲雀在西環德輔道西撞樓而死,疑為禽流感瀰漫香江,其實是玻璃窗反射陽光,令雀群迷亂而自蹈死地。由此足見世途險惡,無論為人為雀,都難保朝夕平安。倘把天下鳥雀都籠而統之,何愁禽流感遺禍人間?假如把港人都變成籠民,則海晏河清,定能把黯淡了如許年的東方明珠重新拭亮。
果不其然,從「絕代雙珠」榜上落了單的譚惠珠,本已成為蒙塵遺珠,但近日再射光華,力促港人「入籠」,並告誡:只要「民主不抗中,民主不抗共」,香港的民主步伐會更快。
原來鳥籠蘊藏着如此多之幸福,除了溫飽權、生存權,還有中國人追求了一百年而未果的民主權。焉知譚「遺珠」道出的不是歷史真諦?如果共產黨當年不犯上作亂,不給國民政府製造麻煩,那麼中國人民之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早走完了,怎似如今「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從譚「遺珠」的金口玉言,不由想起侯德健寫的歌詞:「一次再一次,永遠,總是/同樣的故事演了再演/一次又一次,永遠,總是/同樣的叮嚀勸了又勸/就這樣一遍接一遍/總有一天/我們會把所有的欄杆都拍遍/只不知道,那究竟要等到/哪一年/哪一月/那究竟要等到哪一天?」
把無盡滄桑歸結成七十八歲香港老者的話:「告訴我,我會看到普選的一天嗎?」這是蒼涼的天問,穿越歲月年輪,叩擊銅鼎綠鏽,望斷歷史塵沙,莫非只能在鳥籠裏找到最後皈依?
白髮、青燈、黃卷……告訴我,這不是中國人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