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青」,即「憤怒的青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着歐美左翼思潮的興起,西方傳媒漸漸開始用「憤青」來形容那些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叛逆青年,在美國的代表便是六十年代的嬉皮士。
內地最早的憤青是指那些文革時上山下鄉的知青,由於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造就他們憤世嫉俗的人格。而《中國可以說不》一書在九六年出版後,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中美軍機相撞、小泉多次參拜靖國神社、亞洲盃足球賽中日決戰等事件,都引發憤青的激烈反應。不過,由於有些憤青表達方式激進,甚至粗魯,被內地網民稱為「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