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入選粵先賢惹爭議

包公入選粵先賢惹爭議

廣東近日評選五十位曾對南粵文化有過貢獻的歷史人物,準備為他們雕塑石像,放進即將興建的「南粵先賢館」以作紀念。入圍的包括韓愈、林則徐、孫中山等名人,而北宋名臣「包青天」包大人亦以曾在廣東肇慶當知府三年獲選。但有專家指包大人在肇慶政績一般,質疑其入選資格。

廣東省當局兩年前着手興建南粵先賢館,初步選址廣州越秀區五仙觀內,有關建築工程方案已交由廣州市規劃局審批,最快可望於下月初動工,明年七月落成。有關委員會前日評選出首批五十位對南粵文明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歷史名人,準備為他們雕塑石像,放進館內收藏。

首批南粵先賢提50位

這次入選名單中的歷史名人,由西漢至清末民初都有,並非個個出身於廣東,有部份是因曾在廣東當官,政績以及清譽被後世人所肯定而入選,如唐代韓愈、清朝林則徐等。
其中,引起學者爭議的竟是為人所稱頌的北宋名臣包拯。根據歷史記載,包拯曾在端州,亦即今天廣東肇慶,出任知府三年,任職時間甚至比他任開封知府一年多還要長。

包拯端州政績受質疑

質疑包拯入圍資格的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指出,評選南粵先賢,必須考慮人選是否曾對本地有重要的歷史貢獻,而包拯被後世所稱許的主要政績都在他出任開封知府期間。相比之下,包拯在端州的政績只屬一般。黃天驥認為,從這角度看,包拯是否有足夠的實力當選南粵先賢,還需要再斟酌。
另一位受爭議的歷史人物胡漢民,曾參加多次革命推翻滿清,隨後跟隨孫中山,並在當時的國民政府擔任要職,原本也入圍。但有專家指胡漢民在歷史上有很多污點,最後將他除名。
廣州《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