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月諮詢,在銀行公會一片反對聲中,金融管理局仍舊落實由12月起,每月於金融數據月報公布綜合利率(CompositeRate,簡稱C),藉此增加銀行資金成本的透明度,致使市場上將會同時出現優惠利率(P)及綜合利率的情況,究竟綜合利率是甚麼?有甚麼用?對消費者又有何影響?
簡單來說,綜合利率主要是以3個月同業拆息、銀行實質存款利率(EffectiveDepositRate)作計算基礎,經過加權調整,計算出銀行的借貸資金成本。由於綜合利率的計算涉及存款利率及同業拆息,基於同業拆息是劃一適用於所有銀行,因此各銀行的資金成本,主要分別在於存款部份。
不過,綜合利率中的存款數據,是經過加權平均指數調整,只會反映到各銀行的平均資金成本,因此存款額較高的銀行(主要為大行),需要向外拆借資金的情況較少,所以實際的資金成本或會低於C;反之,存款較少的銀行,向外拆借的資金相對較多,成本因而拉高。
能透視銀行貸款成本
按揭中介經絡集團高級副總裁鄭偉雄表示:「綜合利率有助提高借貸的透明度,也為消費者提供多一個參考指標。」惟基於綜合利率概念極新,市場認受性低,他預期短期內也難有相關產品推出,現階段應多做教育及推廣工作,藉此增加市場對綜合利率的認同及接受度。
綜合利率對消費者雖存在着一定的優點,但因為與現存的最優惠利率同時存在,或多或少都會增加混亂。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早前亦透過《觀點》為新利率「護航」,他指出,市場上對以最優惠利率來釐定按揭息率,有不少質疑,加上利率調整缺乏彈性,未能迅速反映資金的成本變化。
新基準短期內難普及
銀行公會署理主席盧重興表示,自2001年起,本港的利率已全面市場化及自由化,目前採用最優惠利率,若以綜合利率作為單一基準,未必可以配合每間銀行的資產負債情況及成本架構,因此暫時不會採用。
星展銀行香港零售銀行業務總監張耀堂指出,將按揭利率釐定基準,由舊轉新確非易事,加上現時市場已出現了兩個P,約再加多一個C,將會令市場變得更複雜。至於其他大銀行如滙豐及渣打等,也表示會視乎市場的發展及接受性,才再作進一步的產品研究。看來,要市場出現以綜合利率計算的產品,目前還需等待。
記者:丹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