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在半新股中找機會

英之見:在半新股中找機會

海升(359)掛牌當日急跌,新股破底並不出奇,但拋售由市場傳聞而起,處理上值得研究。如果一隻舊股遇上相若情況,應該停牌冷靜再出一份聲明,反正公司高層當時全在交易所,有膽識的話,可在上半場掛免戰牌兼澄清。不錯表面相當掃興,但做法公平形象更好,現在淪為一個負面話題,亦令投資者對中小型新股戒心更大,對港股市場的發展不利。
筆者對中小型新股早已冷漠對待,從公開招股反應看,不少投資者的心態也是一樣。海升事件雪上加霜,作為評論員,這個趨勢值得批評,但作為投資者,則不妨積極一點找機會,估計有不少半新股,將會在未來半年至一年期間,忽然成為明星股。明知市場反應冷淡,依然堅持上市,一是公司非常差,一是非常有信心。加上貨源更加集中,只要說服少數基金經理,股價大升易如反掌,富力地產(2777)及AAC(2018)便是較為新鮮的例子。市場效率愈低,反而愈多機會,所以評論和行動,心態上往往有很大矛盾。

REITs有市場

大型新股當然沒有問題,兩隻地產信託基金(REITs)是市場熱點。雖然利率上升後,和債券息率甚至定存相比,REITs的回報率已不算特別,不過筆者認為較公平的比較,應該是和租金回報率相比,以一般住宅收租回報率不足5厘,REITs省卻管理上的麻煩,有更大的流通性,5至6厘已是優勝得多的選擇。
不少分析員對REITs有保留,但筆者認為要加入考慮香港有錢人特別喜愛物業的特性,如果理性分析,根本不可能明白豪宅的價錢。打個比喻,車路士買球員的出價,不是其他球會可以照跟。就算用正路分析,REITs相對其他金融工具不算吸引,市場參與者的結構及口味,以現時傳出的定價,依然仍有水位。
當然仍要視乎REITs公關的功力,如何將REITs定位,令有錢人乖乖落叠當買樓收租。筆者並不是港產阿巴莫域治之一,假如銀行夠膽替REITs做7成按揭,又用樓按利率承做的話,的確會有興趣大注出擊,月供當成儲蓄。本質上REITs和物業一樣,銀行是可以考慮配合金融市場的發展來開展業務,不用老是打已是雞肋的經紀業務的主意。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