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中到戲院看《親切的金子》,電影質素非常好,不過故事內容就沒有特別的感覺,始終復仇這個概念從沒有在我腦中滋長。如果要復仇,我覺得最乾脆的方法是一鎗殺了你的仇家最爽快。但真的很佩服導演絞盡腦汁去鑽研復仇者的心態和方法,印象特別深刻是金子找齊所有仇家來對付白老師的一場戲,荒謬中覺合理,情理中又充滿荒謬。
其實近年大部份「叫好」的韓國電影差不多都看過,但全部都是在家中看影碟的,也不知是甚麼原因,就是沒有想過到戲院去看。其中有幾部看過影碟後自己也後悔沒有到戲院看,許秦豪導演的《春逝》就是其中一部。當年看過李英愛的演出後印象深刻,一直等待着她的下一部電影作品,但總是沒有再出現。幾年後《大長今》在師奶群中殺得滿城風雨,我一集也沒有看過,因為單看宣傳片我就提不起勁,總覺得沒有電影的感染力。但卻覺得好像失去「李英愛」這個秘密。看過《親切的金子》後更加有這個感覺,現在最希望知道的是李英愛到底是多少歲?有沒有整容?
近來報章,雜誌大吹韓風。電影圈內更傳出一股反韓的聲音,好像現在港產片低落完全是因為過份吹噓韓國電影所致。但《親切的金子》就是答案,《親》片質素好,演員陣容強大,有知名度,可能會在國際影展上拿一些獎項,但在香港的票房就是不好,對比起一部普普通通的日本片也不如。
所以香港的電影人不要再講甚麼韓片的影響,觀眾談論的其實是質素,願意買票觀看的仍是港產片。我們要跟韓片鬥的是質素,不是見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