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不管鴿鷹 還看數據

國際視野:不管鴿鷹 還看數據

上周市場焦點多放在聯儲局議息結果上,毫無新意的是,除一如所料加息0.25厘外,會後聲明與前數次大同小異,仍保留「量度步伐」(measuredpace)之詞句,令人們覺得加息周期尚未完結,這從10年期聯邦債券孳息在儲局宣布加息後冉冉上升,最高報4.68厘可見一斑。
同樣重要但卻沒有受廣泛報道的,是歐洲央行維持基準利率在2厘不變,傳媒為甚麼有「歧視」眼光?是歐洲央行2年來多一直未敢動其(利率)分毫,令人們經已有點麻木?抑或大多是本欄忠實讀者,是冠一屢說歐央行如老僧入定,不會有何動作,遂不予以重視?

利率去向視乎通脹

然而縱使一切在意料之內,人們卻不可忽略兩大央行「主持」之言論,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在國會聯席經濟委員會作證時表示,美國經濟基調穩固,增長勢頭依然強勁,生產力繼續上升(第3季勁升4.1%,遠優於第2季2.1%),但通脹前景之不穩定因素正在增加。並對國家龐大的財政赤字表示關注。聽了格老這番言論,除債市人士呼應(沽債券令孳息上升)外,可有意識到主席先生突然變身──由「鴿」變「鷹」乎?
另一個表演變身法的是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在央行議息前,此君曾揚言,如果見通脹有惡化迹象,將不惜犧牲經濟增長也要宰「狼」。換言之加息毫不手軟。可是見經濟數據理想,行長先生之語氣卻突然極度溫和起來,更在議息後指目前利率是恰當(appropriate)的,這又是否由「鷹」變「鴿」?
姑勿論誰個隨時會由鴿變鷹,或由鷹變鴿,其實一切皆繫於通脹表現,既然兩位決策者對打擊通脹不約而同表明乃首要任務,又何須「斷」估,只要留意核心CPI或PCEdeflator便可心中有數矣!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