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北角皇都戲院的舊址,看見了會不會覺得有點sad?
皇都戲院變成一家街坊商場,出售T恤和波鞋。本來是一家堂皇的戲院,六十年代,這裏上映過許多荷里活大製作:萬世英雄、賓虛、風雲群英會,皇都戲院是港島維多利亞公園以東的一座美國文化品牌領事館。
有放映西片的大戲院,周圍自然有西餐廳的名牌。正如尖沙嘴的樂宮,附近有一家車厘哥夫,港島的皇后斜對面有占美廚房、利舞台附近有金馬車和叫做美施的餐廳,皇都隔鄰有一家西餐廳名叫溫莎。一場七點半戲票,看查路登希士頓,佐以一碟香濃的羅宋湯和熱熱的甜餐包,那時何須空喊甚麼與國際接軌,這樣的感覺就很國際。
皇都戲院的超等在樓下,舞台的帷幕向左右角斜斜向上昇。「去皇都睇戲」成為港島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身份象徵,正如讀聖保羅和聖約瑟。穿一身漿過的微型丘吉爾式的小西裝,有時還戴一頂鴨舌帽。北角從前又名小上海,皇都就像從前上海的美琪大戲院,喬家柵、四五六那樣的上海菜館也在附近,更遠的地方還有傳說中的麗池夜總會。皇都戲院雄踞在北角口,像一座落日荒老的城門。
可是今天卻淪為一家三等商場,附近還有幾家翻版光碟店。沒有地產商願意拆掉重新「發展」,皇都戲院這幅地,沒有甚麼黃金價值。發生了甚麼事?皇都戲院漸漸像沙漠上的一堆牛骨,被時間的風沙來回吹磨,骨棚架子反而風漂沙蝕的越磨越潔白,令人觸目驚心地體味了歲月無情的荒涼。
皇都戲院是真正的「古蹟」,不必刻意維修,任意讓它長銅銹,鋪青苔,商場裏的小販就像海底一船沉船中間進出的深海花蟹,一堆遺骸永遠有無關痛癢的小生命在鑽營各種生機。放映機也許還擱在裏面的放映室吧,還有那一排排高貴的沙發座位,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住在北角「解放區」,如果你是一個肯思考的孩子,並不跟隨街坊的愛國同胞長期的敲鑼打鼓吹捧一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政權,看見皇都戲院的興衰,當香港變成特區,皇都戲院成為港島的一座吳哥窟,令人變得豁達而智慧,電車經過,你的面容不展一絲痕跡,心底卻不無一絲望盡天涯路的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