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長期肚痛、便秘或腹瀉看似一般消化系統毛病,其實可能是源自壓力的「腸易激綜合症」。此症折磨全港一成七人口,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沈祖堯更指,曾有名三十多歲的女教師因此症屢次送院治療,「用晒所有藥都唔得,佢重要求響條腸開個窿(醫治便秘)」,最終抵受不了長期便秘的折磨而跳海身亡。 記者:白琳
沈祖堯續指,此症源自生活壓力,「好多學生都有,一到考試就成日肚屙。」醫生一般只會給予止痛、放鬆神經甚至抗抑鬱藥作治療。中大醫學院於○一年訪問了約一千三百名屋邨或私人樓宇的居民,有百分之十七點三患有腸易激綜合症,三十歲以下的患者佔了一半。
該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胡志遠解釋,此症由於大腦控制腸臟痛覺神經出現問題,導致「條腸郁得快少少就會好痛」,因此病人應少吃肥膩及刺激性食物,減少對腸臟的刺激。中大的研究人員在患上此症的白老鼠身上進行實驗,發現針灸可紓緩其腸部的痛楚。
研究中藥治腸易激綜合症
此實驗證實中醫能有效醫治腸易激綜合症,並獲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青睞,於上月宣布撥款三千一百萬港元作研究經費,在未來四年在港與中大合作進行針對此症的中醫藥研究,人體測試可望於年半後進行。
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則指,實驗中在老鼠身上進行針灸的天樞、足三里、脾俞及中朊四個穴位分別位於人體的肚臍左右、膝蓋對下、腰部脊骨兩旁及胸與腹中間的位置,全部均為一般中醫用作治療腸胃問題的穴道。他亦指,來求診的患者相當多,大部份都正值壯年,因腸胃疾病多與工作壓力有關。他建議,以淮山、茨實及玫瑰花煲湯飲用可「平肝健胃」,對消化系統有益之餘更有助平復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