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債與息:《名義利率和實質利率》

淺談債與息:《名義利率和實質利率》

一如市場預期,美國本周終於加息1/4厘。到底美國利率在哪一水平才見頂?社會上有着不同的分析,有的從通脹是否受控來看,有的則從經濟角度着手,更有一些是從新任聯儲局主席的作風來預測。
在上周一個公開場合上,筆者提出了判斷美國加息是否已告一段落的其中一個觀點,是比較通脹率和名義利率。當中理據源自著名經濟學家費沙(IrvingFisher)在20世紀初的演繹。
利率原來可分為「名義利率」和「實質利率」兩種,加上預期通脹,它們的關係便變為:
實質利率=名義利率-預期通脹率
銀行存貸利率和聯邦基金利率都屬於「名義利率」的一種,這些利率的改變都非常直接和清晰。就以今次聯邦基金利率由3.75%調高至4%為例,便十分容易理解和比較。但這個利率亦有其不足之處,因為它沒有反映通脹的情況。試舉一個例子,我們手上持有的資金可存放於銀行生息,利息的多少可清楚計算,但這些投資回報到底會否被通脹所蠶食,則不在考慮在內。

通脹預期要兼顧
另一個利率是「實質利率」,是撇除預期通脹數字後的利率水平,它才能反映實質購買力的增長。以目前聯邦基金利率的4%或3個月同業拆息的4.3%來看,它們都較消費物價指數的4.7%為低,雖然消費物價指數不能視作預期通脹率,但亦可作為參考數字,從而計算出實質利率是負數。
當利率出現負回報時,自然不會鼓勵存款,相反卻可刺激消費或進行其他投資。可是,美國的經濟已有3.8%增長率,刺激消費已不太重要。從這個角度來看,若預期通脹不能明顯地回落,美國仍有加息需要,直至實質利率上升至有效水平為止。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財資部主管
香港財資市場公會 常務秘書